赵纪生治疗慢性肾衰经验体会
● 周雯姣1 艾一多1 吴国庆2 赵纪生3
【摘 要】摘 要 慢性肾衰作为肾脏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机复杂,病程长短不一,病情控制困难,预后较差,严重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赵纪生教授从事肾病临床50年,对于慢性肾衰有着独特的见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24(017)005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慢性肾衰;心得体会;辨证论治;赵纪生 ·名医精华·
赵纪生教授是江西省首届国医名师,第三、四、五、六批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赵师认为,慢性肾衰是由多种慢性肾病或因失治误治,或因反复感受外邪,导致病程迁延不愈所致,与淋病、癃闭、消渴、风眩等病证的发生发展相关。慢性肾衰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后期可发展为关格,出现恶心呕吐不止、难以进食、无尿等症状。《伤寒论》第一次提出了关格的病名:“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1]其病因可分为邪实、正虚两方面,正虚多为脾肾气虚及阳虚、血虚等,邪实主要为风、湿、瘀、毒,疾病晚期多见阴阳俱损,营血亏虚,湿浊、毒瘀互结。慢性肾衰病机错综复杂,主要病机关键责之肾脏开阖功能失调,肾失开阖,不能及时疏导、运化水液及毒物,而形成湿浊、瘀血、尿毒等邪毒,进而
波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产生临床诸症[2],李用粹《证治汇补》提出:“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徒增呕恶,此湿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侯”[3],明确指出了慢性肾衰发展至关格即提示病情凶险,且预后不良。
1 补虚重在调补脾肾
慢性肾衰由多种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正所谓久病必虚,故临床上慢性肾衰患者多有一派虚损之象,且以脾肾气(阳)虚多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蒂,先后天相互生养。故赵师在调理脾肾方面强调先后天并调,脾肾同治,用方多选用归脾丸、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肾气丸等,偏于脾虚者首选党参、白术、红景天等轻清健脾之品,偏于肾虚者酌情选用淫羊藿、巴戟天、益智仁、补骨脂、菟丝子、牛膝、女贞子、旱莲草等滋补之药。
2 泄浊化瘀法贯穿于治疗始终
慢性肾衰随着病情进展,后期病理产物蓄积于体内,多以湿浊、瘀毒为主。脾肺肾脏虚弱常可导致水湿内停,而肾脏久病,“久病多瘀”,肾络瘀滞,气化功能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可发展成“溺毒”,而湿、瘀之毒又常相互兼杂,互相影响。浊毒蓄积体内,可导致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症状,浊毒蕴于中焦则见胃脘不适、腹部痞胀、恶心呕吐,甚者不能进食,选方多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健脾丸等,药物多选用柴胡、山楂、熟地、半夏、茯苓、泽泻、黄芩、薏苡仁、徐长卿、白花蛇舌草等,既顾护脾胃,又兼化浊邪,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言:“治主当缓,治客当急。”[4]主客同治,方得其法。而《医门法律·关格》则言治疗当“批郗导窍”,强调了治疗上应开
通疏利,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赵师在先人的思想上,结合现代临床,提出浊毒阻滞肾络,不光要疏利泄浊,且重视化瘀解毒,治疗上多选用大黄、川芎、当归、桃仁、红花、鸟不宿、六月雪、土茯苓等药。
3 灵活运用大黄一药
赵师在治疗慢性肾衰重视大黄一药的灵活使用。大黄炮制方法众多,慢性肾衰治疗用得最多的属生大黄与酒大黄。生大黄苦寒峻下之功强于酒大黄,于浊毒蓄积而大便不通的患者当首选,但慢性肾衰患者选用大黄当尤其注意用法用量,因其脏气衰弱,虚不受攻,生大黄用之不当可损伤脾胃之气,进而导致虚者更虚,加重病情。生大黄用量一般在3~12g之间。幼儿老年患者体质本虚,不耐攻伐,故临床上用量一般为3~6g,以免克伐太过,犯虚虚实实之弊;中青年体质较小儿老年患者壮实,一般用量可用至10~12g,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病情,酌情拿捏。生大黄经酒制后,结合性蒽醌明显减少[5],泻下之力较生大黄减弱,但收敛之力稍增强,且兼活血化瘀之效,酒性走窜,可引药性上达颠顶,下走肠道,故多适用于慢性肾衰体质虚弱、血液瘀滞的患者,用量一般在6~15g之间。
4 病案举隅
张某,男,51岁,江西宜春人,因神疲乏力半年,加重伴恶心呕吐半个月于2024年4月14号求诊。刻下症见:神清,精神疲惫,偶有头晕,无头痛,无胸闷气急,平素腰酸,畏寒肢冷,稍口干口苦,无发热,无咳嗽咳痰,纳差,腹部胀满不适,偶有恶心呕吐感,寐尚可,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偏干硬,24小时尿量约1500mL,舌质淡,苔薄黄腻,舌下络脉曲张,脉弦细。查体:血压134/84mmHg,双下肢稍见浮肿。肾功能示:肌酐605μmol/L,尿素氮
21.1mmol/L;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3g/L。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中医诊断为慢性肾衰;辨证为脾肾两虚,瘀毒内结证。建议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拒绝,要求中药治疗。治以健脾益肾,解毒化瘀为法,拟方如下:黄芪30g,熟地20g,山茱萸10g,补骨脂10g,黄连6g,白花蛇舌草15g,川芎10g,薏苡仁15g,土茯苓10g,法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生大黄10g(后下),14剂,每剂水煎两次,两次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 2024年4月29号二诊:患者服药后精神较前好转,腰酸乏力症状缓解,仍感畏寒肢冷,纳食欠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日行4~5次,质稀不成形,尿量同前,双下肢浮肿消退,舌质淡,舌苔薄黄腻,脉弦细。守上方加山楂10g,改生大黄为酒大黄12g(后下),14剂,煎服法同上。
2024年5月14号三诊:精神可,腰酸乏力感明显减轻,口干,纳食改善,恶心呕吐次数减少,四肢怕冷减轻,大便日行3~4次,质偏稀,成形,舌质淡,苔薄黄腻,脉弦细。复查肾功能示:肌酐464μmol/L,尿素氮18.6mmol/L;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0g/L。守上方去黄连,加玄参15g,酒大黄改10g,20剂,煎服法同上。
2024年6月5日四诊:精神可,纳寐可,大便质偏软成形,日3~4次,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舌下络脉轻度曲张,脉稍弦细,双下肢无浮肿。复查肾功能示:肌酐294μmol/L,尿素氮16.5mmol/L。患者病情平稳,嘱其继服14剂,避风寒,慎起居,定期复诊。
按 本案患者脾肾气虚为主要病机,患者起病时未予重视,随着病情不断进展,阳气亏损导致营血亏虚,症见精神软,腰酸乏力,畏寒肢冷;本虚导致标实,湿浊邪气、瘀毒等病理产物蓄积体内,脾胃中焦为机体物质转输及气体升降的
枢纽,脾气本虚,加之病理产物蓄积,进一步影响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则见头晕,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浊邪阻滞中焦之象;湿浊不化,津液无可上承于口,蕴久生热而见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腻。方中黄芪健脾益肾兼补气利水;熟地、山茱萸归肾经,益肾补血;补骨脂温脾补肾,配伍川芎,既制熟地、补骨脂之滋腻,又兼活血化瘀之功;薏苡仁健脾利湿;黄连清热燥湿,合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利湿解毒;法半夏化痰祛湿降逆;木香、砂仁芳香温通,行气健脾,宣畅中焦;生大黄苦寒,通腑降浊解毒。二诊患者大便次数日行4~5次,质稀不成形,改生大黄10g为酒大黄12g,另加山楂健脾化滞,兼行气化瘀,以助脾胃之运化。三诊去黄连之苦寒之品,加玄参滋阴解毒,酒大黄稍减量为10g维持剂量,防止患者出现肠道不固、中气下陷之后果。此患者慢性肾衰已达尿毒症期,病情较重,但拒绝肾脏替代治疗,要求赵师中药保守治疗。赵师治疗此患者时大黄一药的用量仍始终控制在12g以内(包括12g),在治疗慢性肾衰遣药组方中可谓起到“将军”力拔千斤而又不伤正气之功,使脾肾气化运输功能得复,湿浊瘀毒得化,常可达到有效保护残存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
[2]喻闽凤.赵纪生教授辨治慢性肾衰学术思想及健脾益肾解毒化瘀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2. [4]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0.
[5]陈 莉.生大黄与酒大黄临床功效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200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