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5.1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H-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大。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但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一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简称I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IIT?1?X?MX?M
其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IIT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IIT>o,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IIT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X-M=0,IIT=1。当然,IIT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到了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 (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三、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然而,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5.2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古典、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时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两个重要特征: ① 商品的同质性,即各个厂商生产的商品都是一样的;
② 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面对的都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战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
首先,各行业的商品结构:一般来说,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基本是同质的。如矿产品、农产品等,虽有差别,但对消费者来说其基本效用是差不多的。一个国家在出口小麦的时候一般不会进口小麦,本国与外国的小麦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初级产品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的贸易。
从制造品来看,大多数产品则是同类不同质--差异产品:产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因而消费者把它们认作是不同的产品。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其次,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力:现在生产和出口商品的都不是什么小企业,也不存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
可见,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许多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关完全竞争的假设。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则在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作为贸易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
价格歧视: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在研究当代国际贸易现象时,经济学家也将倾销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看成是
一种出口激励,以解释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出口动力和贸易原因。 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
第二,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 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国际贸易中这些条件是否满足:
根据我们的假定,如果一个厂商在国内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上就有更大的垄断力量。与国外市场相比,厂商能在国内以较高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那么,为什么厂商还要以低价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呢?厂商为们么不能将出口到国外的这部分产品在国内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呢?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这家厂商不是—个完全竞争企业。 企业为什么通过倾销向国外出口。
与完全竞争企业不同,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不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或者说,不是一个给定的价格),而是一条斜率为负、价格随数量增加而下降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每个厂商规模之小以至于无论它生产多少都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因此,只有当外国市场上的价格超过本国市场价格时,企业才有出口的动机。垄断竞争市场的情况就不同了。企业并不能在国内无限制地生产和销售。垄断或垄断竞争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销售,所有单位产品的价格就一齐下跌,企业的边际收益则下降得更快。垄断或垄断竞争企业为了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就不得不将在国内市场出售的产品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里。这时,这些企业就有在国外市场上增加产品销售的动力。只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超过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企业出口就有利可图,而不论其价格是否高于本国市场。
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来解释行业内贸易: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外国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要好。外国的同类企业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内贸易。 二、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从微观经济角度讲,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限制,产品的平均成本会比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微观经济理论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也称为“规模经济”。
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这种递增的规模报酬会达到顶点,即最佳规模。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
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中,平均成本不会再因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 一阶段称为“规模报酬不变”。但是这种成本不变的状况不会永远保持下去。如果生产规模继 续扩大,平均生产成本会因为规模过大,管理和合作效率下降而上升。这最后阶段出现的是“规 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
用图形来表示,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产量(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不变、上升,从而形成U字形(见图5.4)。 规模经济又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 ①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
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行业等。
②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 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是如何导致国际贸易的呢?从另一个角度讲,国际贸易如何使得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图5.5所示的是中国玩具行业的市场供求和一个典型玩具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曲线。生产玩具的每个厂商的
规模都很小,生产的是同质产品,该行业是完全竞争的。在左图中,Dl是本国的需求曲线,Sl是没有贸易时或行业扩大前本国玩具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它们都具有通常的形状: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但是,由于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该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是向下倾斜的。也就是说,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会造成行业内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右图中,MC1和AC1分别是一个玩具生产企业在没有贸易时或行业扩大前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在均衡时,竞争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平均成本(AC1)等于价格(P1),企业最优生产量是q1。
外部规模经济为什么会导致国际贸易:先假设在最初的市场均衡点(S1=D1)上,中国的玩具价格(P1)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势,从而没有玩具贸易。
我们现在进一步假设该行业的规模扩大(先不管为什么扩大),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生产玩具。行业的供给曲线移到S1’。但是,由于存在行业的规模经济,供给曲线的移动并非到此为止。该行业企业的增加,不仅使得市场的供给增加,而且使得行业内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下降(右图中MC1和AC1分别移到MC2和AC2),从而使得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进一步住下移动,价格随之下跌。
如果在此之前中国玩具不具有成本优势的话,行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平均成本的下跌使得小国玩具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企业就有动力出口玩具、从而产生国际贸易。由于开放贸易、玩具市场上包括了来自国外的需求,需求曲线移至D2,玩具市场的最终价格为P2,在长期均衡点上(AC2=P2),每个企业的生产量q2仍然等于q1。
另一个角度谈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假设贸易前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1,由于开放贸易,需求从D1增加到D2,相应地,更多企业进入玩具行业,使供给从S1增加到S1’。企业数增加后产生了外部规模效应,使每个企业的成本下降,供给曲线进一步下移,新的行业和企业的均衡价格下降到P2。
从贸易所得来看,各个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成本下降先于价格下降而出现利润,但长期又回到经济利润等于零的状况。对企业来说,短期可能有所得,长期则无所失。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剩余增长。因此,整个社会由于贸易而获得净收益。 2、 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我们可以用坎姆模型来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票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在这里,两国贸易的基础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为了证明规模经济怎样引起国际贸易,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生产两种产品:电脑和照相机,并假定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行业都具有外部规模经济。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
在图5.6中,反映这种规模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c)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种产品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每个产品的相对成本逐渐下降。当该国专业化生产—种产品的时候(在M或N点上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成本达到最低。
为了集中说明规模经济与贸易的关系,假设美日两国的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都相同,因此,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CIC)也完全相同,用一张图来代表两个国家(见图5.6)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任何一国都必须根据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偏好来决定两种产品的产量,在图5.7中,我们假设这一点为E。在这一点上,两个国家都生产和消费—定量的电脑和照相机。社会福利水平为CIC0。
由于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一模一样,在比较优势的理论中,两国不会发生贸易。现在我们假设美国的电脑生产发展迅速,有更多的人从事生产,在图5.7中其生产点从E移到了I,由于规模经济,在点I上,电脑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照相机生产的相对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假设日本的照相机生产扩大,生产点从E量移到了C,日本照相机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电脑的相对成本上升。
两国的生产成本发生了变化:美国电脑的相对成本低于日本,而日本照相机的相对成本低于美国。两国有了贸易的动力。美国会出口一部分电脑进口一部分照相机,而日本则正好相反,出口照相机进口电脑。两国在介于封闭经济中的相对成本之间的电脑相对价格PT/PW下进行交换,其结果是两国都能在F点上消费,社会福利水平从CIC0增加到CIC1。
图5.8则说明了一种更加极端的也是更优的状况。如果美日两国都集中生产一种产品(在M或N点上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则两国都在G点上消费,其社会福利水平会大大提高(在图中以CIC2标识),从而达到最优状况。 (三)、内部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1、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
前面我们分析了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完全竞争行业。但拥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更多的是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地位的企业。在垄断竞争下,行业内虽然仍有许多企业,但企业的规模一般要大得多。每个企业并不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而是生产相互之间有一定替代性的差异产品。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一样,各个企业都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说,消费者不会因一种产品的稍微提价而全部转向另外的产品,也不会因为一种产品的稍微降价就全部转向该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的竞争性。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有经济利润,则会引起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从而造成对原有产品的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直至没有。这时新的企业就会停止进入。另一方面,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内亏损,一些企业就会逐渐退出从而造成对剩下产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亏损减少直至没有。这时就不再会有企业愿意退出。总之,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竞争会造成该行业企业的平均经济利润为零。
图5.9显示的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状况。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在其逐渐降低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AC),垄断竞争表现在企业面对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长期竞争下,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与需求曲线相切,产品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利润为零。在参与国际贸易前,假设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2、 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企业与行业内贸易
为了进一步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学说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的“双向贸易”,假设日本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都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品,如汽车。但汽车的种类很多,至少有卡车和轿车两种。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都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5.12)。 在两国发生贸易之前,各国各自生产一部分卡车和一部分轿车:日本生产l00辆卡车和l00辆轿车,美国也生
产l00辆卡车和l00辆轿车。由于各自市场狭小,产品的成本价格都很高,假设都等于2万美元.
如果两国允许贸易,市场就不再局限于本国。企业可以增加产量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使成本下降。假设日本抢先将卡车
生产扩大至200辆,并以每辆1.5万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出口,就有可能占领美国市场,并使本国的卡车价格也下降。由于汽车的种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再继续
生产卡车去与日本竞争,因为竞争的结果最多只是把日本卡车赶出美国市场,回到原来没有贸易时的状态,美国自己也不会因此获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将资源转移到轿车上,将轿车的生产扩大至200辆,并以较低的价格(每辆1.5万美元)向日本出口。这种分工和贸易的结果是使两国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都降低,资源利用都更 加有效,而各国的消费量都没有减少。事实上,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各国的消费量都会增加。
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工业制造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成
为必然。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行业内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克鲁格曼从这一模型的分析中得出重要结论:
首先,垄断竞争企业可通过国贸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
其次,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但消费品的种类则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丁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模型中,人们主要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生产者剩余来衡量贸易所得和社会福利水平,而在克鲁格曼模型中,他强调了“产品多样性”所带来的消费者福利,为衡量贸易所得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克鲁格曼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了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降低成本获得短期利润。当然,贸易前两国的市场规模不同造成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同也会导致出现产品价格的差异,并成为贸易发生的原因。不过,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不是各国技术和资源上的不同,而仅仅是规模上的区别。克鲁格曼的这一理论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补充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 5.3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 一、 新产品的技术周期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反映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在这阶段,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二阶段:成熟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已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模仿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如装配线)中了。任何国家只要购买了这些机器也就购买了技术。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至此,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生命周期。 二、 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需求也有所不同。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的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