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味文化 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现象不同于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①③都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②属于政治现象,不符合题意。④属于经济现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2.杭州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的《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这说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也包括自然现象 C.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 D.文化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 答案: D
解析: 《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说明文化源于客观存在,D入选;A与题意不符;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排除;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C错误。
3.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与江北的朴实,孕育出《双下山》《种大麦》般的清新风格。川剧出自巴蜀,重庆的火辣味道和云贵的奇谲风俗催生出“变脸”“喷火”般的瑰丽色彩。这最能说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的是在不同区域,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故选C。 4.“圆我中国梦,传播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上传递活动”启动。全国百家网站将运用专栏专题集中展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利用微博、QQ群等方式刊发转载,吸引网民阅读品评,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
文化环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 A
解析: 公益广告这种精神产品要通过微博、QQ群等物质载体予以传播,故选A。 5.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例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迎春。这说明( )
①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④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错误。
6.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自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伴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并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城市雕塑( )
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B.是城市一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 C.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引领着城市发展方向 D.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为城市形象与品位增色 答案: B
解析: 题意强调城市雕塑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且塑造了城市形象,说明城市的经济社会状况决定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反映和体现城市的经济社会状况,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说的重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C项中“引领着城市发展方向”不是城市雕塑所具有的功能,说法错误。D项“总能”说法不符合实际。
7.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③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此题易错选③,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①正确;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正确;通过《庐山图》展现庐山的自然美,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
质载体,④正确。故答案为B项。
8.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这里的理想( ) ①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②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 ③能够激励人们去努力奋斗 ④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及外延。理想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自身的特性,也具有文化的一切共性,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能够激励人们去努力奋斗,这是理想的特点,同时它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
9.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漫画告诉我们( )
D.①②③④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B.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C.文化产品丰富多彩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学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铁人”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成长、民族和国家的兴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选D。其余三项与漫画的主旨不符。
10.故宫娃娃、文物饼干,宫门箱包,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开发了文创产品两千多款,成为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观众不仅可以把国宝文化带回家,更能在使用中了解国宝文化。这说明 ( )
①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通过“故宫娃娃、文物饼干,宫门箱包” 成为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传播了中华文化,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选A;③不选,因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与材料无关。
11.读漫画《失德》,图中旅游者的行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里的“文化”是指( ) A.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B.人的一种文化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
C.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社会意识形态 D.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答案:B
解析:漫画中旅游者的行为是缺乏社会公德、不文明的表现。所以,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与“文明”“礼貌”相近的含义。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12.漫画《逛庙会》充分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文化是一种艺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答案:C
解析:漫画展示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项。①材料体现不出,④说法有误应舍去。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文明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无锡市民开展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大讨论……这些城市精神既有时代特色,又展现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中的什么道理?
①文化生活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材料一中各城市的城市精神既有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就说明了这一点。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材料二强调文化建设的作用正说明这一点。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级党委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②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统一,城市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战略任务,重视“文化竞争
力”,这样才能使一个城市不仅物质上富有,而且精神上富有,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解析: 材料以江苏省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展示城市文化内涵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力量的认识和理解。第(1)问要求回答“是什么”,从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归纳出文化生活中的道理即可。第(2)问要求回答“为什么”,先回扣文化的力量,然后分析其文化意义。
14. 同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与时代相融,“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的活动在山东济宁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济宁市的中小学,各校图书室、阅览室、教室里都摆满了《中华经典作品选》《中华经典诵读》《新道德三字经》《经典故事连环画》《中华经典儿童歌曲集》等图书。广大青少年在诵读经典中汲取营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全市涌现出32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一大批“中华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和“美德少年”。中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出的文章,题为《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墨韵沁心扉》等文集已陆续出版。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特点。
(1)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济宁地区作为孔孟之乡,经典文化资源丰富。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同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广大青少年在诵读经典中汲取营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全市涌现出32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一大批“中华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和“美德少年”。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在济宁市的中小学,各校图书室、阅览室、教室里都摆满了优秀图书,广大青少年在诵读经典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