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基本知识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行善论;先验主义人性论 墨子:躬行实践;量力所能至

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中国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王充《论衡》,人性有善恶,教育可改变。 朱熹:重视家庭教育和启蒙教育 黄宗羲:经世致用

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 陈鹤琴:幼儿教育事业开拓者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建立的标志。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代表人物。 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主张在做中学,儿童教育中心地位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主张马克思主义教育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昆体良:《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教育方法论著 布鲁纳:《教育过程》解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

古代西方教育思想萌芽

1, 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式教学 2, 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最早倡导者

3,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4, 昆体良:提出“理论、模仿、练习”三阶段

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5,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教育要遵循人

自然发展的原则,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提出普及教育的“泛智教育”,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6,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7, 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始于他。在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讲座教育学。

认为教育能使自我完善。

8, 菲斯泰洛奇: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提倡情感教育,主张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位

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9,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10,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看做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奠定

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强调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这强调知情意统一的过程,主张教育应该永远具有教育性 1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品,提出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和经验),

主张教育既生活和教育既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2,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13,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探讨教育问题 14, 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影响很深,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5, 马卡连柯:《教育诗》和《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思想 16,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7,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核心是以最早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发

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 18,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 19,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20,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2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2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论,忽视的教育的社会性《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教育本能论 孟禄:——心理起源论《教育史》,教育模仿论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在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师生关系民主化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现代教育具有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价值选择、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改革的政策等内容;反之,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承、改造、选择、整理、创新。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身心发展:

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存在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 个别差异: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对教育的制约:

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遗传: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有可塑性,但无决定性

环境: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教育: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 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错误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义务教育具有国家强制性(本质特征)、公共性、免费性、基础性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双轨学制 英国 ②单轨学制 美国 ③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现代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并注重其与小学教育的联接幼儿教育趋向列入学制系统;义务教育的学制可能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多层次和多类型;终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现代学制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 我国最早,未实施

1904, 癸卯学制 正式实施最早的现代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 壬戌学制, 六三三学制, 三段五级,影响深远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当前学制

教育体系分类: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体系

教育程度: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方针:除以上两项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 主要理论:

个体本位论 卢梭 尊重个性,充分实现个人的自然潜能 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 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

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德 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

德—思想基础,方向和动力;智—知识和智力基础;体—健康基础,物质保证;美劳—前三项的具体运用与实施:不能相互替代,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其它方法的基础。 实验法的关键: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 行动研究法要求实际情景,实际问题

二、中学课程

《课程》——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诞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理论研究的系统展开

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课程类型及特征:

分类:按课程内容和知识综合程度: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按组织方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杜威 设置形式: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

设计、开发、管理的主题:国家、地方、校本—国家意志、地方需要、校园文化 表现形式和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和隐性——有目的、有计划

分科课程:内容逻辑性、系统性、学术性、专业性,利于教学组织和评价,忽视生活实际,缺乏联

系性

综合课程:打破界限,整体认知;减少课程门类,减负;从实际出发,实践性好,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课程:即生活课程或经验课程

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里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采取综合作业的组

织形式。

优点:重视儿童兴趣,学科知识综合性;缺点:知识不系统

隐性课程: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影响可能消极也可能积极;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

性的统一;影响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影响是非预期与可预期的统一;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所以,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要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特别重视学习过程;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观;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课程设计观;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创新取向的课程

实施观;民主化与多样化的课程管理观

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方式(学生主体);课程结构(从学科本位到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课程组

织(活动课);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课程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2001-2005);高中阶段(2004——)

三、中学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

行全满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意义: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教

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社

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认识说——源于凯洛夫《教育学》,影响最大,认同者最多,“有组织的认识过程” 发展说——“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双边活动说——互动过程,教学活动机制 交往说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与智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智能的基础;智能是知识的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5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课:中心环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

作业:内容与目标一致;分量适当,难度适宜;要求明确,时间限定;按时检查和批改

教学原则及运用

直观性原则: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具;直观与讲解结合;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先理解后巩固;重视组织复习;在扩充改组和知识运用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按教材系统教学;协调重难点教学;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和能力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理论联系实际:书本教学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处理好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苏格拉底产婆术:谈话法,启发性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高效经济、教师主导、集体作用;不利因材施教,不利兴趣、特长、个性培养,强调

书本知识,理论脱离实际

个别教学:因材施教;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

分组教学: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标准不一,心理负面影响大,意见不一,管理困难

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教改主题:结果与过程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

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新品质形成并重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教改基本策略:对教材、教法、学法、考试等实施全面的改革和实验;

提高改革实验整体的可操作性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改重心: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重点总结

教育基本知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性教学、学习和行动相结合,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行善论;先验主义人性论墨子:躬行实践;量力所能至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浅者求浅,深者求深中国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王充《论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66vn9ptfw1symv1jox557eja0pqs3006l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