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新生命的诞生(第二课时)
?
理论依据
“为学习设计教学”,这是当代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倡导的系统设计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指“教学应努力将外部的教学事件与内部的学习条件联系起来,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组精心安排的外部活动,用以激发、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加强针对性,力戒见物不见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基础,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确定教材的深、难、易度和重点,有的放矢,做到“目中有人”。
徐萍娜 杭州四季青中学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的诞生过程往往感到神秘,又不敢流露自己的好奇,而父母们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往往对孩子的提问避而不谈,有些父母自己也说不清楚。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不正规的途径中去寻找答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及时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语言来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问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新生命的诞生”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七年级)第二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中第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命诞生的条件和过程。本节内容涉及到以下几部分内容
1、受精:受精是新生命形成的第一步,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受精过程的参与者是精
子与卵子,受精的实质是一个精子头部的核与卵子的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建议学生通过读图、观看录象、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来了解这一过程。2、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 教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和废物排出的途径 :这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的问题。课文中胎盘图片不够以说明问题,建议教师寻找胎盘放大图片,最终让学生知道胚胎通过胎盘与脐带与母亲相联系,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母亲的血管与胚胎的血管并不相通,母亲的血液与胎儿的血液是彻底分开的。与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有关的一个问题: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这是为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教材只提供了三幅阶段性发育图片,建议教师
寻找胚胎第一个月到第九个月发育的全过程图片,并用解说词的形式简单地反映胚胎在子宫内发育的大致情况。
3、分娩:分娩是新生命降临人世的过程,学生应该知道“分娩”和“婴儿”的含义。
建议教师用图片、录象等手段使学生了解这一过程。与分娩有关的一个问题:婴儿刚出生时要大哭一声,否则就可能死亡,这一声哭对婴儿起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4、由于现代各种传媒系统日益发达,学生接触到的各种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教材中的
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拓展一些知识,如:双胞胎的形成、连体婴儿、生男生女的奥秘、试管婴儿等内容。在分娩与发育这部分中,建议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与伟大,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知道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意味着新生命开始诞生了后,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身体发育还不完全,经济尚未独立,不具备法定结婚年龄情况下,随意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受精的过程,并明白受精的实质,懂得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
生的开端。
2、了解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3、初步了解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大致情况。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生命的
珍贵、母亲的伟大。
2、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生的开端,使学生明白严肃对待两性行为应
该是终身遵循的道德规范。
3、通过介绍生男生女的奥秘、双胞胎形成的原因等知识,培养学生学习
科学的兴趣。
技能目标 1、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受精的实质、受精的场所
难点
2、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
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兼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受精与受精卵的分裂);录象(受精过程、分娩过程、试管婴儿);幻灯片(精子与卵子结构图、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导入
教师活动
请学生看一小段母亲分娩胎儿的录象,看到一个婴儿诞生了,问学生有没有关于婴儿的一些疑问需要老师帮忙解答?
学生活动
看录象并提出疑问:教师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婴儿在妈妈肚皮内要不要呼吸?要不要吃东西?如果要吃东西,他是怎样吃东西的?为什么妈妈能怀孕生小孩,爸爸不能?小孩生出来的时候为什么要哭?婴儿身上为什么有血,是不是医生把他的皮弄破了?妈妈肚皮内的小孩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着手进入本课主题,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到本课主题(新生命的诞生),并说当男性所产生的精子与女性所产生的卵子相遇并相结合的时候,新生命的诞生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1、录象播放(受精)
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那么受精的实质是什么?
2、幻灯片演示受精的实质使学生明白受精的实质是精
子细胞核与卵子细胞核相融观看并领悟合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彻底明白受精的场所及受精卵形成后的变化,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受精及受精卵一边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下滑的情景。
胚胎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后,我们就说女性怀孕了,怀孕的女性需要注意的事情特别多,如跌打扭伤时,我们用的麝香膏,上面写着孕妇慎用。1、提出问题:有些药品的说
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这是为什么?请四人小组讨论。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
提问:那么母亲吃进去的药物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婴儿的体内?请四人小组讨论。
用多种手段演示受精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突破重点。
小组讨论并请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预测学生可能会认为:影响婴儿,引起婴儿的残疾。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小组讨论并请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预测学生的回答:认为妈妈吃进去的药物进入妈妈的血液,然后妈妈的血液会流进婴儿的体内。认为妈妈吃进去的药物进入妈妈的血液,然后会通过婴儿的皮肤渗透进去等等。
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婴儿体内的呢?教师出示:
胚胎在子宫内发育的图片及学生看图并听老师讲解胎盘的放大图片。
根据图片教师作以下讲解:胚胎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后,子宫内膜上形成了胎盘,胎盘连着母体,也通过脐带连着胎儿,这样一来母体与胎儿之间有了中间环节:胎盘与脐带。那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便教师引出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这个问题,用胎盘的放大图片即能说明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么有了中间环节有什么用呢?请同学看胎盘的放大图,胎盘中有丰富的血管,既有母亲的血管又有胎儿的血管,但两者的血管是互不相通的,只不过母亲血管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通过一番交换钻进到胎儿的血管,沿着脐带进入到胎儿的体内。同样胎儿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会通过一番交换钻进到母亲的血管,最后通过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从中我们能够看出通过胎盘和脐带实现了胎儿与母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母亲吃进去的药物也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胎儿的体内,进而影响胎儿,严重的话可能引起婴儿的残疾。
胎儿得到营养物质后,在母亲的子宫内又是如何发育的呢?
出示带有解说词的胎儿第一个月到第九个月的图片。到第九个月末,胎儿将与我们见面,那么胎儿又是怎样从母体内娩出的呢?出示1、母亲分娩过程图片。2、刚被医生剪断脐带的婴儿图。(并讲清大约十来天,这一小截脐带会干枯并结疤——就是我们现在的肚脐眼。学生观看并体验生命的珍其实受精开始到胎儿的娩出贵、母亲的伟大。需要长长的280天,特别是到了后期,母亲要负担着6——7斤重的胎儿进行生活、工作,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好不容易盼到了分娩,母亲又要忍受十几个小时的撕心裂肺的疼痛。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生下了小孩。可见,母亲孕育生命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我建议:以后你
也能说明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彻底分开的,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知识,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母亲的伟大
过生日的时候,应先切一块大蛋糕给妈妈吃,感谢妈妈历经千辛万苦把你带到了人间。提出问题:婴儿刚出生时为什么要大哭?
小组讨论并请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预测学生的回答:有可能认为:婴儿刚出生时感到冷,所以大哭。有可能认为婴儿刚出生时听到医生拨弄器械的声音吓坏了才大哭。有可能认为婴儿刚出生被医生弄痛了所以大哭。有可能认为:可能为了呼吸等等。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确切的结论:医生剪断脐带的瞬间,其实就切断了婴儿氧气的来源,婴儿大哭其实是为了启动自己自主的呼吸。有了以上知识储备以后,同学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疑问需要老师继续帮你解答?如果有四人小组讨论并提出一到二个最需解答的问题。
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教师预测学生问题:可能会提如为什么有的人生女孩有的人生男孩?双胞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生畸形儿?试管婴儿怎么回事?克隆人到底有没有等等?
从学生“我想知”的问题出发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先讲1、生男生女的奥秘。学生看图并听老师讲解男性所产生的精子有两类:X精子(女性精子)与Y精子(男性精子),当X精子与卵子结合生下来的就是女孩,当Y精子与卵子结合生下来的就是男孩。并说明生男生女是由男方决定的。同时强调生男生女不要紧,只要健康活泼就行。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性别,那么世界将会引起混乱。3、出示双胞胎的图片,请四
人小组猜测双胞胎造成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小组讨论双胞胎形成的原因,教师预测学生的回答:培养自主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