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 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晩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请简要概括。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说说句子的妙处。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B.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吹到脸上的风,使杨树柳树不感到寒冷。
C.第四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春花的生机和美丽。
D.文章最后三个段落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答案】 (1)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2)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数量心之多,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②句运用一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3)B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内容,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理解每段的内容,看每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这篇文章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写的,第三段到第七段分别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2)这两句话可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首先分析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写成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①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数量之多以及竞相开放的情景,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②句引用南宋志南和尚诗句,写成了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而“向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3) ACD理解正确。B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这句诗的“杨柳风”指春风,句子的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形容春风的温暖和煦。 故答案为:⑴ 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⑵ 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数量心之多,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②句运用一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常用的答题角度是:①它的修辞手法;②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③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④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⑤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⑥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
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也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
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的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了个枣大的疙瘩,自已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⑨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人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儿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已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窗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顔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已: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我”捅马蜂窝——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 (4)读文章第1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5)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6)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答案】 (1)人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6)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主要回忆“我”小时候捅马蜂窝,被马蜂拼死复仇的故事,通过写爷爷的话让我知道了马蜂蜇我的原因,内心无比的自责,再结合文章最后的“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可知,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因为伤害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爷爷后院里有个马蜂窝,奶奶让爷爷捅下来,却遭到爷爷的拒绝;第二部分写我偷偷地和妹妹捅马蜂窝,被蜇伤;第三部分写爷爷的话让我知道了马蜂蜇我的原因,内心无比的自责;第四部分写马蜂再次来到爷爷的窗下筑窝,我十分高兴,并暗自提醒自己:再也不做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据此可概括填写作答。
(3)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并能根据词语的本义推断出其比喻义。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捅马蜂窝”来比喻惹了祸或者是招惹了不好惹的人。
(4)文章第1段叙写了爷爷后院里有个小园,并记叙了园内的景色和“我”在这里快乐玩耍的情形,并说是“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与鲁迅所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介绍的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情形极为相似。据此可填写作答。
(5)本文重点写了一只马蜂,首先是这只马蜂不仅蜇了“我”,还通过爷爷知道了它因为蜇了“我”而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做到详略得当,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文章最后一句话“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通过“捅马蜂窝”这件事所得到的人生感悟,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起到点明文章中心——人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其中,这句话中的“别人”,不单单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还包括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故答案为:⑴ 人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⑵ 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 后悔捅马蜂窝。 ⑶ 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⑸ 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⑹ 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⑵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与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并能根据词语的本义推断出其比喻义。
⑷本题考查积累文学常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和题目的提示作答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课文句子的理解作答。
⑹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和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语句的作用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浇 花 张丽钧
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浇水。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得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
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杂草。她笑了,在心里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差了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些杂草。
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的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