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节水增效项目可研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河南省太康县2005年度节水增效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节水农业的道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太康县水资源短缺有效的途径,是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光、热、水同期,适宜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克服不利因素。

项目区影响农业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干旱,干旱灾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水利则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只有兴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才能扭转传统的以雨养农模式,以节水灌溉农业推动农业发展。

兴建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是实施万元农业的重要保证。项目区地处太康县南部老冢镇,项目区域水资源仍靠天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展节水灌溉,才能有效地利用和开发项目区的水利资源。

二、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通过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习惯,使雨养农业变为节水灌溉农业,从而可以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由过去项目区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多元化、集约化、产业化种植转变,形成万元农业产业体系,进而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项目区农业的生产能力。

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太康县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具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

一、领导十分重视

6

河南省太康县2005年度节水增效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节水灌溉工作,始终把推广发展节水灌溉作为确保管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在水利建设上舍得投资。

二、群众强烈要求

节水灌溉的优越性早已家喻户晓,农民有着强烈的节水意识和愿望。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自筹资金能力也有所增强。

三、技术力量有保证

长期以来在喷灌、微灌等节水工程建设中,锻炼了一批技术人员,已完全具备对该项目组织施工的能力,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节水示范项目区工程各项建设任务。

四、其他优势

全县农网改造后电力充足,项目区只需增加部分低压线路既能满足要求,县,镇之间道路交通十分便利,经济条件较好,材料采购方便。

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7

河南省太康县2005年度节水增效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区位于太康县南部的老冢镇,李贯河以南,淮阳县界以北,106国道西侧,距太康县城仅15Km,涉及刘集、后湾、东寨三个行政村。项目区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南缘,西北高东南低,地面自然比降为1/6000。

2、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光、热、水同期,适宜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克服不利因素。四季气候的特点: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少雪。项目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5.3小时,年积温5274.7℃,无霜期215天,多年平均气温14.3℃。据太康站1951—2003年(水文年)53年降雨统计资料计算,多年平均降雨量729.7mm,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年内分配相差较大,年际分布不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244.1mm,喷灌季节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南风,风速一般不超过3.2m/s。 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南缘,西北高东南低,地面自然比降为1/6000。示范项目区土壤属潮土类沙壤土,土壤干容重1.4g/cm3,土壤肥沃,耕性良好,但易旱易涝,保肥保水性较差,田间持水率为22%~25%(重量比)。

4、水资源

项目区地质结构属第四系松散沉积物,60m深度范围内,含水层十分广阔。以浅层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为中水量区,其走向与河道流势基本一致,顶板埋深8—10m,含砂层厚约5—10m,单位涌水量5—8t/h·m,含水岩性主要以中砂和细砂为主,为片状;地下水矿化度低,水质良好,适宜农田灌溉。

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作物种植结构情况及今后结构调整趋势

8

河南省太康县2005年度节水增效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区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南缘,规划设计面积5000亩,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工程实施后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种植优质小麦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6、自然灾害

太康县因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替频繁,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也不均衡,出现灾害性的天气较多,旱、涝,干热风等灾害不断发生,尤其旱灾更为严重。

据有关资料记载,二十世纪以来的82年中,该县共出现大小旱灾46次,基本上两年一遇。据太康县气象站1957~1981年25年资料统计,共出现旱灾21年,频率为84%。其中重旱18年,频率为72%。从季节上看,伏旱最多,频率在70%以上,初夏旱次之,频率在55%~70%,秋旱较少,频率在30%。旱灾是对太康县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

1957年至1981年期间,共出现暴雨40次,平均每年1.6次。1977年曾出现6次暴雨,暴雨强度也比较大。1967年6月30日和1976年7月19日出现的大暴雨,日降雨量分别为136.5mm和111.7mm。在时间上最早为4月(1977年),最晚为10月(1958年),7月份最多,25年中曾出现12次,占总次数的30%,其次是6月份,曾出现8次,占总次数的20%。每逢暴雨,洪水爆发,经常淹没农田和村庄,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

自1957年以来,共遭受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影响39次(164天),平均每年遇上1.6次,每次3.4天,最大风速17m/s。我县干热风多发生在5月22日至30日和6月4日至9日,此阶段出现干热风占77%。其中,6月4日至9日,又是出现干热风的高峰,占46%。干热风对太康县小麦生产威胁很大。

二、社会经济状况

9

河南省太康县2005年度节水增效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区位于太康县南部的老冢镇,涉及刘集、后湾、东寨三个行政村,总人口6575人,劳动力1976人。规划设计面积5000亩,主要种植农作物小麦、玉米等,农民人均收入1526元。

项目区属于平原区,有一定数量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和相当数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具有一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但仍有部分以人工作业农户,生产水平属中等偏上。

三、水利工程现状

建国以来,老冢镇历届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水、田、林、路得到了综合治理。灌溉方面,项目区内现有机电井45眼,机井深度在25—35m之间,动水位10m左右。有效灌溉面积2590亩,占耕地面积47.6%。

目前灌溉工程主要为地面畦灌。现有新集沟、王甫沟,排水出路畅通。上述工程的兴建,大大地提高了抗旱能力。

四、交通电力

项目区距太康县城仅15Km,106国道、许昌-郸城小铁路从项目区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项目区农村电网已经改造,电力充足,为该区的工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0

节水增效项目可研报告

河南省太康县2005年度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水农业的道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太康县水资源短缺有效的途径,是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一、发展节水灌溉,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光、热、水同期,适宜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5dab9ght53x5if1klmb9gaib47vll009k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