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心理学》 英文名称: Psychology 课程编码:C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教育课程 总学时: 48学时 总学分: 2学分
适用专业:学院教师教育本、专科 先修课程:通识教育课和基础课 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教学的实践和中学教师职业活动的需要而开设的。
开设这门课程,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便于提高未来中学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教学的质量。
本课程是高师生学习教育学、各学科教学法和进行教育实习的基础,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深入思考的线索。
本课程是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共课,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师范类本、专科学生。本课程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主线,并结合中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有关学科方面的知识。
(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1、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中学生心理特点奠定基础,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2、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中学生的
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体系
本课程大致分为:绪论、本质论、认知论、情意论、人格论、智力和创造力、学习心理等。
教学重点:认知发展与教育、情绪情感、个性心理等 教学难点:本质论、人格论等。 (三)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内容;2.了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3.掌握高师心理学的特点、任务、意义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内容、 2、教学难点: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特点 2、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 3、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心理学的产生:附属在哲学中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的流派;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2、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3、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各有哪些?
第二章 人心理的实质——科学的心理观(3学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人的心理的实质;2、了解神经元和人的神经系统;3、掌握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4、了解内分泌系统与遗传的关系。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脑是心理的器官 1、神经元
2、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 3、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 4、 内分泌系统与遗传 第二节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反射、反射弧;
2、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第三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2、人的心理意识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社会性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5、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2、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大脑皮层重要机能区有哪些 4、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 5、怎样开发大脑的潜能? 第三章 注意(5学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注意的概念、功能和外部表现;2、牢记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3、掌握注意品质。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注意的概念和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注意的生理基础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注意概述 1、注意的概念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外部表现 4、注意的生理基础 5、注意的理论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性 1、无意注意:概念;规律性。 2、有意注意:概念;规律性。 3、有意后注意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注意的品质(或特征)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第五节 注意的策略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各有哪些? 2、课堂中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怎么办? 3、试述无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4、试述有意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5、注意的品质有哪些?分析自己注意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第四章 感知与观察(5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使学生理解感知觉与观察的概念、作用和分类;2、掌握感觉的规律性;3、理解和记忆社会知觉的概念以及社会知觉中的四种偏差;4、掌握知觉的基本特征;5、掌握感知、观察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2、教学难点: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性。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觉、知觉、观察概述 1、感觉、知觉、观察的涵义。 2、感知、观察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感觉
1、感觉产生的物质条件; 2、感觉的分类; 3、感觉的规律性。 第三节 知觉 1、知觉定义; 2、知觉分类; 3、知觉的基本特性; 4、错觉与幻觉;
5、社会知觉中的四种偏差。 第四节 观察与观察力 1、观察力及其意义。 2、观察力高低的标准; 3、观察力的培养。
第五节 感知、观察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1、直观教学的形式及其特点 2、运用知觉选择性规律提高知觉效率
(1)知觉选择性的三个规律:差别律、活动律、组合律; (2)感知规律在教具制作时的应用; (3)感知规律在教具使用时的应用。 3、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