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益柔字胜之。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补荫至殿中丞。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益柔讼之日:“水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上言:“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不行。熙宁元年,入判度支审院。诏百官转对,益柔言:“人君之难,莫大于辨邪正;邪正之辨,莫大于置相。相之忠邪,百官之贤否也。若唐高宗之李义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卢杞,宪宗之皇甫镈,帝王之鉴也。高宗、德宗之昏蒙,固无足论;明皇、宪宗之聪明,乃蔽于二人如此。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意盖指王安石也。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尹洙见之日:“赡而不流,制而不窘,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
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司马光尝语人日:“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其好学类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B.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C.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D.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补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荫补官员与其它途径出身的官员共同构成了官僚队伍。
B. 转对指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通常每五天一对。
C. 明皇,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与高宗一样都是皇帝死后在太庙被供奉时被称呼的名号。
D. 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益柔明辨是非,敢于直言。尹洙被贬庆州,王益柔为其辩护,认为刘沪有违君命虽杀之也不为过,但他也认为尹洙不该一味听命于朝廷而不敢行使将军之职。
B. 王益柔尽职尽责,奏除吏弊。他担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时,认为当时的官吏考核标准会产生诸多弊端,建言参照唐朝的四善制,依据实绩,分为三个等级。
C. 王益柔以史鉴今,心忧朝政。他认为人君之难莫大于分辨正邪,他列举前朝佞相蒙蔽朝政、制造祸端的史实,暗谏皇上应谨防当朝宰相王安石以奸说祸政。
D. 王益柔博览群书,致力于学。尹洙曾盛赞其文章;范仲淹举荐他时因其不善辞赋而请求以策论试之;司马光感叹能读完《资治通鉴》全篇的只有王益柔一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 ②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 【答案】 (1)D (2)C (3)A
(4)①如果只取其大的政绩而忽略小的政绩,将(导致人们)竞逐名利贪图功劳,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②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平庸,尚且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宣扬)其奸恶学说的人呢!
【解析】【分析】(1)先观察选项,断句差别主要在后,利用“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的语意,可先找出选项差别,再推断后文断句位置。根据“非易帅臣不可”的句式特征,可先排除AB项。联系前文可知“衍”即“杜衍”,“益”即“王益”,那么“衍使还”前应停顿,后面杜衍“以学术政事荐”的是王益,“知介丘县”的是王益,“荐”和“知”之间应停顿,排除C项。故选D。
(2)C项里“明皇,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错误。“明皇”,应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唐玄宗是李隆基的庙号。故选C。
(3)A项“但他也认为尹洙不该一味听命于朝廷而不敢行使将军之职”表述有误。王益柔认为尹洙不敢专权而听命于朝廷,这是他不滥用将军之职而尊重朝廷的表现,是在为尹洙申诉,并没有否定尹洙之意。故选A。
(4)本题①中的“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政绩;“细”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政绩;“图”贪图、谋取;“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将竞利图功”省略句,将使人竞利图功。②“庸”,指平庸;“犹”,尚且;“致”招致;“况”,何况;“奸说”,不合礼仪的言论,奸恶学说。把握关键词,对全句顺畅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C;⑶A;⑷①如果只取其大的政绩而忽略小的政绩,将(导致人们)竞逐名利贪图功劳,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②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平庸,尚且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宣扬)其奸恶学说的人呢!
【点评】⑴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将四个选项对比,确定断句不一样的两处进行比较。然后利用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
⑵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
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⑷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此题要格外注意词类活用。 【附参考译文】
王益柔,字胜之。为人刚直崇尚气节,喜好谈论天下大事。因荫庇入仕,官至殿中丞。西夏赵元昊叛乱时,王益柔上奏边防选将的策略。杜衍宣抚河东时,王益柔写信给他说:“河外兵饷无法筹措,非要换帅臣不可。”并推荐可胜任的人。杜衍完成使命回来后,以学术和政事才能推荐王益柔任介丘知县。尹洙与刘沪在是否在水洛筑城上发生争执,被从泾原贬到庆州。王益柔为他辩护说:“水洛只不过是一小屏障,不足以拒敌。刘沪只是个小裨将,而尹洙是将军,他以天子的命令呼刘沪而不来,就是杀了刘沪也不算过分;但尹洙却不敢专权而听命于朝廷,这是他不滥用将军之职而尊重朝廷。”王益柔由京官出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上书说:“今国家考察区别官吏能干与否,都必定要看他是否有明显的功绩政效,而看政状是否显著又势必依据他革旧更新和兴起的有大效益的措施。其实,小政小善,积累不停,然后才能成其为大善。如果只取其大政而忽略小政,将导致竞利贪功,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希望参照唐时的四善制,并依据官吏的实际事迹,列为三个等级。”此建议没有实行。熙宁元年,入京任判度支审院。皇上下诏百官上书言事。益柔说:“人君的困难,莫大于分辨正邪;分辨正邪,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宰相。宰相的忠与邪,也就是百官的贤与不贤。如唐高宗的宰相李义甫、唐明皇的李林甫、唐德宗的卢杞、唐宪宗的皇甫镈,便是帝王的明鉴。唐高宗、德宗昏庸蒙昧,固然不足谈论;唐明皇、宪宗聪明睿智,却仍然受二人蒙蔽如此。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庸才,也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其奸恶学说的人呢!”此意大概是指王安石。王益柔少时努力好学,博通群书,一日能写数千言的文章。尹洙见到他后说:“充足而不外流,受制而不窘迫,语言淳厚而不严厉,气质威壮而又长厚,不可估量呀。”当时正实行以考试诗赋择取士子。王益柔却不写诗赋。
范仲淹推荐他考试馆职,因他不善于词赋,乞请改以策论来考试,朝廷特别允许。司马光曾对人说:“自我著《资治通鉴》,人们多请求读看,但未看完一张纸,便已打呵欠想瞌睡。能够把它全部读完的人,只有一个王胜之。”他的勤奋好学就像这样。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