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制”提升教学质量的机制与原理
----上海市建平西校“小先生制”实施探析
知晓教育实践中的“小先生制”,乃是源于陶行知先生本着“即知即传人”的原则,所倡导的“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教育组织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更多是出于普及教育、扫除成人文盲的需要,由先学一步的小先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给校外的成年人。今天,在上海市建平西校,学校校长和教师在校内教学实践中所倡导和推动的“小先生制”,无论是其起源、组织实施,还是其目的与宗旨,都和当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均有较大差异。 3年来,通过系统实施小先生制,数学孙老师带教的2个班的数学学科平均成绩高于其他班级近15分,学生的公开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更为主要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明显提升,该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初步调查发现,对于小先生制,学生很喜欢的占比57%,一般37%,不喜欢6%;小先生制对数学学科学习成绩,认为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占比66%,有帮助21%,一般13%。其他实施小先生制的班级和学科,学生的学业质量、学习品质以及学习体验等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提升和改善。那么,今天的上海市建平西校是如何实施小先生制的,其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在原理与机制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等,就成了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小先生制”如何实施
上海市建平西校的小先生制,源于数学学科推出的微型课堂。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学校推出每周两次、每次20分钟(中午12:40-13:00)的微型课堂。微型课的实施,切实做到在老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主体来开展。根据事先进行的分工,每周的微型课由班内的一个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与主讲。在第一次的微型课堂上,教师依据适切性、趣味性和创新性三大原则选好若干题目,负责的小组从教师那里领取题目,并分发给其他小组同学。课堂上,前10分钟先
由每个同学独立解题,将解题过程写在答题纸上;后10分钟小组内交流探究,不懂之处由组内的“小先生”第一次讲解。
负责实施与主讲的小组收齐并整理好每个同学的答题纸,利用课余时间开会讨论,分工合作,对每位同学的解题情况进行批改和汇总,总结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给每位同学、每一小组做出评价,并做出PPT。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与支持。第二次的微型课堂上,主讲的小组成员(小先生)对大家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并报告同学们共性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点评分析它们的差异与特点。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负责倾听、点评与补充。
“小先生”在自己学好的基础上,要讲给其他学生听,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把做题过程讲出来即可,老师鼓励小先生讲解时要“问一问,变一变,评一评”;不仅仅讲解知识,还要“讲思路,讲规范,讲联系”;讲解之后,其他同学可还可进一步总结和提炼。这些要求对不少学生而言的确不简单,但是在老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下,的确有不少学生能够做到。由于这一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随后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始借鉴采用。
在微型课程讲解过程中,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小先生”可以将讲解习题的过程录制成视频,放在自己班级内播放,或者放在班级微信中播放,供其他家长、学生学习。学校还定期组织小先生的视频大赛,以激励学生和老师将视频做得更好,不断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
二、“小先生制”何以提高学习质量
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义为学习之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品质和学习体验。“小先生制”是如何提高学习质量的,其内在的原理与机制何在,初步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从“解得出”到“讲得出”:学生的认知层次发生了变化
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B.S.Bloom)把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2001年,布鲁姆的弟子洛林·W·安德森(son)等,将认知层次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如下图1所示。这些认知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排列,越是高层次思维或是高阶思维如分析、评价和创造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就越高。我们经常所说的转化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图1: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图
以目前实施“小先生制”较多的学科数学学科为例,学生如果解出了题目,其认知层次处于理解和简单应用,当然也不排除复杂应用。但如果学生能够讲给他人听,并能在讲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对他人的讲解进行点评,那么学生的思维层次就上升到了应用、分析与评价的层面。如果学生能够创新地结题或讲解,就达到了“创造”这一最高思维层面。因而,小先生制下,学生从“解得出”到“讲得出”题目,学生的认知层次或思维层次得以有效提升。
2.从“坐着解”到“站着讲”:学生的学习体验发生了变化
小先生制,需要学会的“小先生”走到学生身边、走到讲台前,给没有学会的学生讲解。从坐着解题,到站起来讲课,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被动学习状态下,学生更多地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而做,做了即万事大吉。而在主动学习状态下,学生不仅仅要自己学好,而且还要想着如何给其他人讲明白,其心理状态明显不同。
3.从“学知识”到“展素质”:学生学习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学生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同时也是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现在,相比较于坐在座位上学习的学生,在小组内、在讲台上讲课的“小先生”,在知识习得的同时更能够锻炼综合素质,如公开场合下表达的勇气与表达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等等。因而,当小先生的过程,不单纯是学科知识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机会。
4.从“不敢讲”到“申请讲”:学生学习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实施小先生制时,往往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台讲,成绩略差的学生坐在位置上听,不敢上台讲。但是随着小先生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申请上台讲。而且随着讲的机会增多,课讲得也会越来越好。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过程。从不敢讲,到主动申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提升。并且为了讲好课,学生会学得更多,理解得更深,知识掌握更加扎实。
三、小先生制实施的改进建议
上海市建平西校小先生制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当然,如能再做一些改进,相信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一门学科而言,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是如何联系的,背后的逻辑与思想是什么,这些更为深层次的学科本质和内涵,学生有时未必能够把握,需要老师的帮助、指点和梳理。所以,教师一方面在分解具体内容给小先生讲解,一方面要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脉络、题目背后的学科思想与学科重点等,并指导学生把握之。所以,对学科本质与思想的把握,是需要老师进一步深化研究,并帮助同学有效掌握的。
在小先生制的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将节省出的时间,对学生学习进行更多个性化的指导、鼓励和点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多的诊断、评估与辅导;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心理态度等进行更多的深度沟通与交流等;同时,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人都要表现自己
的欲望,儿童更是如此。尤其是对于成绩不是那么好的孩子而言,刚开始时出于担忧或是自卑不敢讲,但是不代表其不想讲。如果有机会讲,他们会更加努力准备。
建平西校的小先生制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如能将信息化、智能化与小先生制更好地结合起来,就有望创造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能动的新型育人模式。
结语:重新理解“教学相长”
通常,我们站在教者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相长”,教师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在教学过程中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上海市建平西校“小先生制”的实施,有力地说明这一原理对学生也是如此,学生在教他人的过程中能够学得更好、更多、更深。对于这一现象,西方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也表明了这一点。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序列中,“教授给他人”这一主动学习形式,是在特定时间内学习内容平均保存率最高的学习形式,如下图2所示:
图2:学习金字塔图形
所以,“小先生制”一方面是“小先生”讲解知识、教授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学习的重要途径。这让我们再次反思“教学相长”这一规律,它一方面适合教师教学,另一方面同样也适合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可以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