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人力资本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劳动力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当营养和医疗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收益开始递减,直至为负。因此,在制定营养和医疗方案时,不能只从总体上判断,而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段的营养投资。儿童时期的营养情况不仅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对其以后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辍学率高,教育脱离本国实际,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资不合理等。因此,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首先应该把教育投资的重点由高等教育转移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上来,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张中等教育,适当减缓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次,适当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应该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多传授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期收益,降低辍学率。 3、减少智力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渠道的技术、文化、人才的国际交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种收益。但是伴随着人才交流,也出现了智力外流现象。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各种限制手段来减少智力外流,例如对出国留学者收取一定的教育补偿费用,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只有这样,才能组织智力外流,并能吸引外国人才。

5刘易斯、哈里斯、托达罗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有何启发作用刘易斯、哈里斯、托达罗关于

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有何启发作用?

刘易斯(Lewis, W.A.)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其中最著名的。他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分析了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的特殊现象。在市场经

济发达的国家,工资是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决定的,而且在一个要素有效配置的经济里,劳动在各个行业中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相等,否则就会引起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但是,在发展中经济里,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并不是按边际产品价值原则决定,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原则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大于或等于现行的工资水平。由此可见,两个部门的边际产出是不一致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传统部门里的农民收人水平。在刘易斯看来,传统部门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则不存在,这是二元结构经济里的一种特有的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的流动不受限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必然大量涌向工业部门,经济发展就表现为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吸收完,二元结构消失。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已经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下依然源源不断地移民城市,刘易斯的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缺乏说服力。

哈里斯(Harris, J.R.)和托达罗(Todaro, M.P.)在修正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 Model)。他们认为,刘易斯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依据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恰恰在城市失业已经出现的条件下发生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倾向。对此,哈里斯和托达罗的解释是,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但是农村劳动力还是可以做出是否向城市流动的合理决策。准备向城市移民的人们实际上考虑二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二是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这二者的乘积即城市的预期工资。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哈—托模型强调的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刘易斯模型侧重于从城乡现实的收入差异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后者缺少的是对预期的分析。

6.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人口及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基本上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且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人口和劳动力过剩显然是今后继续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已经翻了一番还多,劳动力也增长了2倍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态势仍很难改变。而且,未来五年,我国将进入新生劳动力增长的又一个高峰期。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首先,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90年代中期以来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日益暴露出来的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和亏损严重,使其再也无法继续以“隐蔽性失业”的方式容纳冗员。要摆脱国有企业的困境只有实行更彻底的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滑坡的趋势。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必然使原来的隐性失业公开化,下岗再就业人数会进一步增加。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在90年代初接近1.1亿人,到了2002年只有7100万左右,而且从业人员还会不断减少。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分田到户的土地使用制度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吃“大锅饭”时的隐蔽性失业转为公开性失业,据估计,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在1亿人左右。乡镇企业是最初吸纳这些过剩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后来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放松和城市一些工业和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开放,农民开始流向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最初的“离土不离乡”模式逐步转变为现在的“离土又离乡”,形成了“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一支庞大的盲目流动大军。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受到资本扩展、技术升级、市场容量和人力资本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其发展速度已逐渐缓慢,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尽管乡镇企业和城市经济已经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余下的过剩劳动力加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使农村在今后15年中还有近3000~4000万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和安排就业。 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伴随这种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劳动力。从农业来看,规模经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土地和劳动相对集约管理的规模效应。不克服这一缺点,我国农业生产就难以摆脱传统

小农经济的特征,劳动生产率不可能再有效提高。在未来的15—20年中,中国农业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逐步实现土地的集中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程度会不断提高。农业规模经营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导致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过剩。 从城市工业部门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更多的采用新技术,选择技术含量较大的资本和劳动组合,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一部分劳动将被资本所替代。另一方面,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重工业增长速度持续超过轻工业。与改革前不同的是,新一轮重工业化不是以机械制造业等重加工工业为特征,而是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为主导围绕城市化进行的。但是,新一轮重工业化推动的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增长与80年代轻工业带动的经济增长所推动的就业增长相比,呈下降趋势。这也不利于就业的增长。

据测算, “十五”期间,我国五年共新增城乡劳动力约6000万人,再加上农村大约有1. 3~1. 5 亿剩余劳动力(其中4 000~5 000 万人将流入城市),共有1.9~2.1亿人需要寻找就业岗位。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据估计,根据目前的就业弹性和GDP年均增长率,五年大约能够提供6 800~7 500万个岗位。由此可见,在一段时间内,劳动力供求矛盾仍会十分突出。因此,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七章

答案:一、名词

1.自然资源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带来经济价值和增加社会福利的部分自然环境要素才构成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相对于人类的要求来说总是稀缺的。

2.自然资源租 :“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中,它常被冠以其他名称,如“资源净价格”,“边际利润”,“资源使用者成本”等等。

3.增长极限论 :麦多斯于1972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一书。这本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情况研究计划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4.可持续发展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提出来的。

二、问答

1.自然资源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个人来说,有些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有些则是生产活动的对象或必需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明显的。通过出口原材料,可以为本国发展提供资金,而且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可以为本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可以说,自然资源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分工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例如,赞比亚、玻利维亚和几内亚等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他们的经济并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而韩国、日本等自然资源较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十分迅速。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对人的支配作用越来越小,它已经不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增长极限论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一)关于人口增长

现在一般认为人口并不是始终都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在上一章我们已经指出,人口增长从历史上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处于马尔萨斯均衡之中。(2)出生率高,死亡率由于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 

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人力资本战略已经刻不容缓。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劳动力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当营养和医疗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收益开始递减,直至为负。因此,在制定营养和医疗方案时,不能只从总体上判断,而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另一方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4gvx104dy0fvam2h1p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