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VVVVVV

基本情况概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 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养麦、洋 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家禽鸡、鸭饲养量大。蔬菜四季 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 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

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 莫过于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早已名传遐迩。

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其基本味是咸、甜、麻、辣、酸。用这 5个基本味调

配出的复合味型有 23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 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 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

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 50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 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 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 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 冻等。

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比如用辣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 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 的用途,任你选择。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 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酱油有白、 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

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 冬春季浓香肥美。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

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

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 着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

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这些席面豪华、 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以杂绘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绘席(这里的杂绘无残汤剩菜之 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此等宴席属于中等, 常用作寿宴、喜宴。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 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

中流行的一般酒席。田席都在自家办,又是“流水席”,上菜要快,于是就要多做蒸菜,田 席因此又名“三蒸九扣”。田席适用于农村的一切礼仪, 最富巴蜀特色、乡土风味。水八碗 是田席中的低档次,因菜肴连汤上桌,总共 8 样,故名“水八碗”。有时增至

10 样,又叫

“十大碗” (取十全十美意) 。坐席的宾客要送大米或蔬菜为礼品。 此外, 还有斋席、 素席、 豆腐席,各具特色, 决非寒伦。 信佛吃斋者或有特殊爱好者乐此不疲。 剑门关豆腐席名扬中 外,几十样菜,样样以豆腐为主料,常见者有棱角豆腐、怀胎豆腐、灯笼豆腐、崩山豆腐、 酿熘豆腐、口袋豆腐、火腿豆腐、雪花豆腐、麻辣豆腐……名目繁多, 作法奇特,形态各异, 色味诱人,美不胜收,是川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讲的是宴席菜。 普通家庭只能搞出七八个味型, 用得最多的还是“家常味型”, 其 特点是咸鲜微辣,有时回味略甜,有时略带醋香。能做的菜肴也有一二百种。

当然四川各地区物产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饮食也有差别。 兄弟民族与汉族的饮食 则有质的不同。 据此,在饮食习俗上,将四川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大类区。汉族食风在平 原区表现较为典型, 低山区汉族食风也有特点。在少数民族中,羌族、 白马人的食风很有特 点,土家族、彝族、苗族、藏族的食风将略作介绍。

汉族饮食习俗

平原丘陵区饮食习俗

这一地区大致包括成都和重庆市及周围市县、 成渝铁路沿线广大城乡。 这里冬暖、 春早、 夏热,是全省最富饶的地方,古称“天府之国”,四川话称之为“保肋肉”。春秋之前,这 里只住着土着居民。战国时,秦国势力渗入,外地人入川,规模大者有汉末刘备入川,唐代 “安史之乱”后唐明皇等入川, 清初“湖广填入川”等。 抗日战争时, 四川成为大后方,干 千万万难胞逃来四川; 解放后, 四川建设发展, 八方健儿汇集四川……因而四川食风既有本 地特色,也有外省痕迹。

四川人一日三餐,讲究“早饭吃得少,午饭吃得饱, 晚饭吃得好。 ”三餐饭几乎都是大 米。按川人说法:“世界上最养人的,除了‘糠壳心 ' 无二。”糠壳心指的是大米。吃法首 推“甑子饭”,其次是焖锅饭。丘陵区农民主吃玉米、红苕、洋芋,也喜吃大米。面粉在城 乡人的饮食中,多做小吃,是点缀

平时改善一下生活,吃点肉,幽默地称为“打牙祭”。四川人“打牙祭”专指吃猪肉。

泡菜在四川人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 早年川南、 川北一些地方将泡菜(连坛子)作 为陪嫁品,并以此衡量新娘的烹调水平。近年,有的市县(如青神)还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泡 菜罐头,让它走向全国全世界。

四川人爱吃辣椒 (海椒) ,究其原因, 主要是气候潮湿, 辣椒可以祛风除湿, 发汗驱寒, 避瘴气,健脾胃,开口味,舒血活络。川菜靠它调味,穷人靠它御寒。四川有句谚语:“糠 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

城镇居民特别是退休职工的饮食,很有规律。退休职工,生活无忧无虑 , 他们一日的饮 食,还能反映旧时的蜀风川俗:

饮早茶 竹靠椅,小茶桌,盖碗茶,任君久坐,十分舒适。茶碗下面是铜茶船(也叫茶 托)可以接水,放茶碗不烫手;碗上有瓷盖儿,清洁卫生。成都茶馆早五更天开门,老人喜 早起,舞舞拳,跑跑步,接着进茶馆喝早茶。老茶客们都有固定的座位。成都人一般爱喝茉 莉花茶。坐茶馆并非单为品茶,看、听、闻,都是享受。茶座满了,卖小吃的也来了,选几 样,打个尖儿,边吃边喝边聊天儿,四川话叫“摆龙门阵”。快中午

了,茶客们纷纷离座, 早茶到此收场。

午饭 饭前去街头转转,顺便买点下酒肉。最常见的午饭是:炒猪肝,酱爆肉,鱼香肉 丝,外搭一个时鲜小菜汤,两样泡菜,一碗“甑子饭”。饭后,睡一会儿,在家看看书、喝 喝茶,或去茶馆打打牌。下午的茶馆,茶客较杂,有长客,也有暂坐的。有听说书的,有下 棋打牌的,还有睡觉打呼噜的……

晚饭 有人叫它“宵夜”(消夜)。老人们饭前还要喝点儿酒, 有时也让儿子陪着自己 喝几杯。 以上是老人们的生活轨迹,大致反映了四川城镇居民的日常食俗。 低山区汉族饮食习俗

住在低山区的汉族人,其饮食习俗与平原、丘陵区汉族并无大异, 不有所变通。现择其主要者列于此。

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小麦、荞麦、红薯为辅。

只是碍于条件, 不得

副食:蔬菜品种少,但肉食并不少。几乎所有低山区都产魔芋,将块根切小,加水上磨 推成浆,煮熟晾凉,加少许碱或草木灰水,即凝成黑色凉粉状,当地人称之为“鬼豆腐”。 近年发现它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 又不增加胆固醇,具有美容、 减肥、 延缓衰老等多 种奇妙作用。如今,它已走下低山,进入平原,出口欧美日本。另一种常见菜是酸菜。大巴 山区的农民常说:“一天不吃酸,两腿打闪闪。”究其原因,山区水质硬,碱性大,吃酸菜 则可中和。

低山区适于饲养牛、羊、鸡等畜禽。养兔者也不少。农民还不时地参加围猎活动,因此 吃肉并不困难。 其酒席以肉菜为主。 狩猎时用明火烤野味, 饮烈性玉米酒 (或高度数白酒) , 别有一番粗犷古朴之趣。

川北常见的小吃有:蒸凉面(酿皮子)、核桃馍、豆花等。当地人爱说:“好吃莫过豆 花饭,好看莫过素打扮”——他们把清淡素雅的豆花饭比做红装素裹的美女,反映了一种 “反朴归真”的情趣。川北出红枣, 中秋收获后装坛,在顶部摆一小杯白酒,封存一阵儿即 成醉枣。出门远行,带在身上,既可解酒瘾,又能提神。

半山区还有一种吃食叫海耳巴。 据说“海”是“大”意。 杀年猪时, 砍下猪大腿, 去皮, 切下肥肉,只留瘦肉和扇子骨,抹上盐,挂起让寒风吹晾,此块精瘦肉因像个大巴掌,故称 “海耳巴”,为待客佳品。

低山区的某些地区农历十月初一,为庆祝丰收,举行“大肉会”。 参加此会者,每人交 银元一枚, 届时可敞开肚皮吃肉。此会由附近各村轮流举办。 主办者常故意多备吃食, 劝与 会者多吃。侍外村与会者吃不下时,围观者也参加劝吃,最后变成强塞、强灌,甚至酿成纷 争、扭打。第二年别村举办又打回来。由此造成的村仇接连不断。解放后,此陋俗始禁绝。

少数民族饮食习俗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VVVVVV基本情况概述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养麦、洋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4evg4vk0f4mu7526k929d31q9p6am00e9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