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 输人药液过酸或过碱,引起血浆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功能而
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3) 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分级:
(1) O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2) 一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3) 二级: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4) 三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5cm左右。
(5) 四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5cm以
上。
(6) 五级:除具有4级症状以外,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临床上一般以2~4
级常见。
3、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
漏至血管外。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 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行湿热
敷,也可用中药外敷。 (3) 超短波物理疗法。
(4) 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5)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
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注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6)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
力和对局部的抗炎能力。
(7) 输入非生理性ph值药物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值尽量接近7.4为宜,输
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并且输入速度要慢。 (四)、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后首先到达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较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的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病人可能会立即死亡。 1、原因
(1)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2) 输液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3) 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2、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预防及处理
(1) 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2)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除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4) 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同时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舒缩,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
(5)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 (6) 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五)、液体外渗 1、原因
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引起。 2、临床表现
局 部 组 织 肿 胀 、苍 白 、疼 痛 、输 液 不 畅 ,如 药 物 有 刺 激 性 或 毒 性 ,可 引 起 严 重 的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 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 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 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 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
和水肿。
(六)、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1、原因
(1) 在药液制作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工艺过程中的污染。 (2) 盛药液容器不洁净。
(3) 输液容器与注射器不洁净。
(4) 在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
及输液环境不洁净等。 2、临床表现
(1) 液体中微粒过多,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而导致组织缺血、缺
氧以及坏死。
(2) 由于红细胞集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 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4) 粒作为异物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造成肺内肉
芽肿。最易受微粒阻塞损害的脏器有肺、脑、肝、肾等部位。 3、防及处理
(1) 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
(2) 化治疗室的空气,若有条件可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前准备。以减少输液污
染的机会和程度。
(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遵守操作规程。 (4) 认真检查输入液体的质量。 (5) 输入药液现配现用,避免污染。
22、浅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静脉炎 1、预防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位置
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3)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 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5)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
与不适。 2、处理
(1) 立即给予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2) 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d。 (二)、液体渗漏 1、预防
(1) 妥善固定导管。
(2) 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 (3) 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4) 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2、处理
对液体外渗者予热敷、硫酸镁湿热敷等。 (三)、皮下血肿 1、预防
(1)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1) 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处理
可行冷敷或热敷每日1~2次。 (四)、导管堵塞 1、预防
(1)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浓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
快。
(3) 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子尽量夹在
塑料管的近心端。 2、处理
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将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拧下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五)、静脉血栓形成 1、预防
(1) 再次输液时,用0.5%碘伏消毒肝素帽处,接上输液器,如果液体滴入不畅,勿
用力挤压输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挤入循环而发生栓塞,应先调整肢体位置,检查静脉留置针有无脱出,然后用5 ml针管抽取0.1%肝素盐水2 ml,连接输液针头回抽凝血块,通畅后再换接输液管输液。
(2) 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且留置时间不可过长。 2、处理
(1) 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 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
内压力,使疼痛减轻。 (3) 避免碰撞伤肢。
(4) 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
注抗生素。
(5) 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六)、导管脱出 1、预防
(1) 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弧形或S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
余地。
(2) 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3) 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
(4) 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2、处理
局部按压至不出血。
23、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一)、静脉炎 1、原因
(1) 细菌性静脉炎:
多见于病人抵抗力低下,医护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不严格,套管脱出部分再送入血管内,局部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 (2) 化学性静脉炎:
输注的药物和液体损伤静脉内膜或软管进入静脉太短,肢体活动较剧可引起液体自穿刺点缓慢溢出,引起炎性反应。 (3) 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的静脉导管固定不牢,导管置于关节部位,导管型号较大而静脉较细,穿刺和送管动作不当等对静脉形成摩擦性损伤。 (4) 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留置的静脉导管固定不牢,导管型号较大,进针速度、角度不当,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内膜所致。 2、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2) 尽量选用较粗大的静脉血管,使输入药物足够稀释,减少刺激性药物刺激局部
血管。
(3) 在病情允许并经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减慢滴注速度。 (4) 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
(5)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套管尖端劈叉现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6)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
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可及时拔除套管进行湿热敷、理疗等处理。 (7) 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8) 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灭菌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
生。
(二)、导管堵塞 1、原固
(1) 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2) 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 (3) 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 2、临床表现
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推药阻力大。 3、预防和处理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