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教学目的: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

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地理

环境与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呈三级阶地形态 ? 一、疆域、政区

? 疆域: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

应从夏朝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 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 二、民族、人口

■民族: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 ■人口: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

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

?

? ?

? ?

?

实例分析:历代人口变化情况(1)

秦代以前人口数缺乏可资推测的史料。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认为“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

秦末战乱。秦时人口约二千万,到西汉初仅1500万左右,减四分之一。汉初人口数字,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一书认为汉初人口应在1500万以上。根据葛剑雄推测,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人口增至3500万,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之年),减至3000万,公元前67年(宣帝地节三年),增至4000万,公元2年,激增至6000万。

而到西汉末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两百年间,达到12 233 062户,59 594 978人,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峰,以后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再达到这个数字。由此可以相见汉朝盛世景象。

东汉末战乱,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人口只有1600万,锐减四分之三。 实例分析:历代人口变化情况(2)

唐代是封建社会又一个盛世,但人口增长仍未达到西汉最高水平。到天宝十三

?

? ? ?

?

年(754)统计,全国约5200万人口。安史之乱后,人口急剧下降,到乾元三年(760)只有1600多万,与天宝十四年相比,人口减少3600万。 宋代社会比较稳定,人口增长速度快。学者估计,北宋人口最高时曾超过一亿。 元代统一以后,全国户口呈不断增长趋势。有人估计,元代实际户口,最高时为1900多万户,近9000万口。元末时,减至约1300万户,6000万口。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户1068多万户,口5677多万人。而后明朝户口数有一段时间下降了,弘治四年(1491),全国户只911万,口只5538万。(《中华文明史》第八卷24、26页)但有学者认为,明朝人口最多时达到2亿左右,明清之际战乱,人口减少四分之一,到清顺治七年(1650)人口为1亿5千万。 清乾隆六年(1741)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清代人口激增时期,从一亿五千万左右增至4亿1千多万,一百年间人口增长接近三倍。

? 问题

? 通过对中国历代人口变化情况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 三、地形地貌、气候

? 地形地貌: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青藏高原是最

高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华山一线为第二级,再往东是最低的第一级。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级阶梯内。

? 气候: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

型多样。

? 实例分析: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1)

? ? ?

根据以竺可桢先生为代表的学者物候温度曲线研究以及近数十年来天文学界进行的九星会聚地心张角研究,近5000年来,我国气温大致经历了四起四落。 公元前2000年,为高温期,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其中,一月份的平均温度高于3℃~5℃。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为低温期。天文学家们首先根据九星运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规律,推论出了距今4000年前,应有一个低温期,后来收集到的资料不断地证实了这一推论。对上海附近的孢粉分析表明,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1℃~2℃,较之5500年前,下降了3℃~5℃,这一时期,非洲的撒哈拉地区由草原变成沙漠,中国北方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植被萎缩与土壤沙化。

? 实例分析: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2)

? 公元前1000年前后,又是一个低温期。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温度升至高

于目前气温的1℃~2℃,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温暖期。这一温暖期持续了1000年左右。到公元200年左右,气温陡然下降,进入寒冷期。这次的寒冷期,至公元400年前后达到最低点,年平均气温低于目前将近2℃,较之公元前后,下降了2℃~3℃,这期间,西北沙漠扩张,楼兰古城被风沙淹没。

? 大约在公元6世纪后,气温复又攀升,到公元800年左右,达到高点。较之4世? ?

纪,高出2℃~3℃。

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气温又趋转寒,至1200年左右降至低点。此后,气温慢慢回升,到公元17世纪,又下降至低于今天1℃~2℃的气温。 如果把竺可桢先生等所研究出的这种气候变化还原到中国的历史朝代中,便会得出下述结论:夏商为温暖期,西周为寒冷期,春秋战国至秦汉为温暖期,魏晋南北朝为寒冷期,隋唐为温暖期,两宋为寒冷期,元与明前期是温暖期,明后期是寒冷期。

? 问题

?

你怎样看待中国几千年气候变迁的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的现象?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 拉采尔曾说:地理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灵魂和命运。 ?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同时给人类发展保留相对广泛的

空间。

■ 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黄土的肥沃性与易

开发性哺育了中华文明。

■ 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有效统治范围。

■ 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影响。突出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

响。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

?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同

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要辩证地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

影响,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 讨论题

? ?

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 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 ?

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

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 思考题

1、 中国文化是封闭型文化吗? 2、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3、 如何认识古代各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这一事实?

340cz4b97u3cwgi893aj3uh255c6oi00c4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