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文明文化史05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孔子为什么重要? 1)

孔子的时代:死而复生,大转型时代

特征:(1)封建秩序松动瓦解(礼崩乐坏) (2)君子群体的心智和行为,发生巨大变化 2)

孔子的贡献:创建了达到优良秩序的完整规划,两千多年

来,中国人加以运用,取得良好效果

1. 孔子的“孔”是氏,祖先为“子”姓,是殷商王室之后。 2. 其祖先微子启建立宋国,由于孔子家族为宋国的宫室,所以深受礼乐文化的影响。

3. 周公制礼作乐,被封于鲁国,允许以周天子的礼乐祭祀周公。孔子迁于鲁国,得以系统全面的把握礼乐文明。

总结:孔子的家族融汇了殷商和周的礼乐,给孔子了解礼乐文明提供了便利。 4. 孔子与殷商之礼 ② 家族传承 ②孔子之妻为宋人

1. 成圣的原因:具有好学之德,学而成圣。 2. 中国文明的特质:通过“学”来提升自我。 3. 中国与其他文明成圣之道的对比: (1)其他:神启、天启、冥想 (2)中国:主动学习(志于学)

1. 孔子学习的内容:三代的礼乐(中国古典文明)。

2. 学习的方法:早年中年以《诗》《书》《利》《乐》教育学生,晚年研究《易》并作《春秋》(寄托政治理想)。

3. 六经:是中国之经,中国之道,是中国知识体系的根本,中国文化的源头。通过删定六经,孔子令尧舜以下华夏治理之道成为可道、可传者。

1. 学在官府: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的高度概括,庶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孔子开创了一个面向平民的、开放的教育体系(庶民教育)

2. 用六经进行教育,我们称之为六艺。让弟子掌握治理之道,从

而承担起治理社会的责任

3. 有教无类:孔子之学通过教育之平民化推动社会之平等 4. 孔子创造的教化机制:学,在学校中进行。【文教】其他文明中通常在教堂中进行【宗教】 5. 两个特征:开放和开明

1. 孔子在传授六经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是为儒学 2. 儒学思想的主干:礼(孔子思想的起点,恢复社会秩序)、仁 3. 孔子重建社会秩序之核心命题:复礼——创造性地组合已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礼

4. 孔子赋予“仁”整全的概念,是各种德的集合体,“仁”是诸德之根本

5. “仁者人也”:每个人肯定自身为人,人当如一个人那样存在;人视任何他人为人

6. 复礼是社会重建的纲领,重建社会应从人心入手 7. 仁的具体表现:以礼待人

8. 仁与礼是互动的。为人由己,因我有仁,故面对他人,我将自卑而尊人,循礼而行。他人是人,同样有仁,也会如此回应我。如此则填写可望复礼,亦即普遍达于仁

1.庶民与君子两个等级组成了封建制的基本结构

2.重建社会的关键:养成新的社会领导者群体——以经学、儒学养成士君子“士”在三代时多为卿大夫的家臣。经由孔子,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统治阶 3.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4.古代君子发挥领导作用的必备条件:德行、治理的技艺、威仪 5.君子的功能:合群,尽可能广泛地合群

6.君子养成在学,合群而学。在此团体生活中,士君子训练合群之德行和技艺

1、总结:孔子非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道。(“起而行道”是中国士君子的一项重要传统。)

2、坐而论道与起而行道的关系:坐而论道也是为起而行道做准备,坐而论道是手段,起而行道是目的。

3、孔子在五十岁后开启行道天下的自觉和决心:行天命,即重建社会秩序。

4、孔子思想中体现的为政原则:“以道事君”,即从道不从君,道高于权。要求行道可借助权力,但是权力要服从道,用道来改造、引导和约束权力。

5、中西方精英阶层文化特点对比:

(1)西方:哲学家追求真理、认识世界,仅仅表现为知识性。 (2)中国:君子求道,并且行道,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体悟)。

6、孔子之教不是宗教,不自限于拯救心灵,获得个体的救赎和永生,而是塑造整全的优良秩序。 7、中西方文化对比:

(1)西方:神(宗)教。教会与世俗政府分立,教会管理灵魂,世俗政府管理身体。

(2)中国:文教。整全的社会国家形态,文教借助社会治理权

中国文明文化史05

孔子为什么重要?1)孔子的时代:死而复生,大转型时代特征:(1)封建秩序松动瓦解(礼崩乐坏)(2)君子群体的心智和行为,发生巨大变化2)孔子的贡献:创建了达到优良秩序的完整规划,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加以运用,取得良好效果1.孔子的“孔”是氏,祖先为“子”姓,是殷商王室之后。2.其祖先微子启建立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3lak62r5f9pugm7qnnb9acj39qpyw00el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