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探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探讨

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我校智障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弱智儿童来说,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学习更重要。只有学会了自我照顾,才能真正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弱智儿童可在衣着、饮食、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自理能力。本文主要从运用激励机制、小步子多循环、寓教于乐、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等方法来论述培养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一、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弱智儿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我校任课老师一起研究,一起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小脑发育不全、脑瘫而引起的手脚不灵活,牵制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以补偿缺陷为原则,进行大小肌肉训练,通过打羽毛球、抛接沙包,伸屈腿、转头、行走、跑、跳等运动来增强他们的手臂力、腿力以及灵活性,为培养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础。

在劳动课上,由教师强化技能指导,从刷牙洗脸到洗杯子,从脱衣穿衣到系鞋带,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练。常常是教师示范后,学生先动手练一练,然后一起操作,再个别指导,最后是一个一个过关,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在常识课上,教师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教会这些东西的品名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还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用法,包括穿戴的基本常识等,并在劳动课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再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强化。

二、小步子,多循环

由于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思想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索和处置问题,因此,关于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锻炼不能稳扎稳打。教学时,我们把一个锻炼内容分成若干个极端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衔接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学洗手,我们把整个洗手过程分解成往盆里接水、把手放进盆里沾水、往手上抹香皂、搓手、用水洗干净、用毛巾擦干双手。洗手时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手

心对搓;(2)手背对搓;(3)双手交叉搓。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例如:在洗手训练过程中,搓手过程对个别学生来说困难还是比较大,教师可延长课时时间。通过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洗手的基本要领。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寓教于乐,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智障学生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午餐时总有一些智障学生心不在焉,饭含在嘴里不咽下去,或者不愿自己吃,吃饭的速度很慢。于是我就扮演兔妈妈来看小朋友吃饭,并教会智障学生吃饭的方法:“我用小调羹舀饭,不多也不少,把饭送到嘴里,嚼呀嚼,咽下去……”我所扮演的兔妈妈还给吃得快的小朋友发小红花。这一招真灵,智障学生渐渐地能独立地进餐了,教师及时对有进步的智障学生给予表扬,巩固其良好的行为。

四、运用多种鼓舞机制,在赏识中展开锻炼活动

针对智障儿童也仿佛常人一样喜欢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性,我们在锻炼过程中擅长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智障儿童对言语的理论含义不一定能准确的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除了言语表扬外,我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还给予小红花、五角星、小饰物和食物等作为奖励。在表扬时,我们常常是从对某一步驟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抵达完好步骤的奖励,使鼓舞机制更贴近智障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五、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智障儿童在锻炼时普遍是不易接受,遗忘快,且懒于自我锻炼,针对这一特性,我们设置了几个竞赛项目,如系鞋带、穿衣服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学生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学生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们根据弱智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课

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科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六、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弱智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我们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训练孩子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去实践。这时,学校的配合是关键。通过家校联系,指导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加以指导与训练。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把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我校有一个学生刚来时,每次鞋带开了,他都只会叫别人帮忙,自己却无从下手。刚开始时,老师帮他系,后来,老师想让他自己学会系鞋带,教给他系鞋带的方法后,就不帮他系了,可他就让别的同学帮忙。在老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自己动手系鞋带了。当然,初学时,鞋带系得很松,走几步就散了。通过不断鼓励和表扬,让他坚持自己系,后来,他的鞋带系得又规范又漂亮。他的妈妈还高兴地说:“以前,一穿有鞋带的鞋,就伸着脚让我们帮他系鞋带。现在,我们帮他系,他还很骄傲地不让我们系,说这个他也会,一点也不难。”

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探讨

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探讨培养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我校智障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弱智儿童来说,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学习更重要。只有学会了自我照顾,才能真正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弱智儿童可在衣着、饮食、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自理能力。本文主要从运用激励机制、小步子多循环、寓教于乐、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等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3eyz71sf39uewu2s0h44x67j2pwcn01e6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