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修改明细说明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GB 50014—2006(2011年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宣讲主要内容

(一)、当前室外排水工程设计中存在问题

1)工程设计招标虽然表面上采用招投标方式,但喑箱操作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有上升的趋势。

2)工程设计招标中普遍存在低价中标的现象,中标价低于2002年《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允许最大折扣八折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政府委托的设计项目的设计费过低,也无人干预。 3)业主的要求就是原则、标准,设计单位往往处于技术失控的被动状况。 4)走出国门承接设计任务的经验不足,对世界各国所用标准、规范、程序等方面比较生疏。

5)对必要的设计资料收集重视不够,没有勘测资料做设计的现象仍然存在。

6)设计进度普遍偏紧,粗制滥造、设计深度不符要求的现象较为严重,缺少精心设计与技术创新。 7)设计规范、标准修订周期偏长,编制费用过低,组织编制人员较困难。

(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修订的背景

2011年,住建部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对351个城市的调研,发现在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内涝发生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1、 分析受涝原因:

1.1、城市城镇化速度过快,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我国城市镇化进程加快,地面建筑如雨春笋般竖立起来,城市硬化地区面积大量增加,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却因建设经费等原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 最大的病根在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重地表、轻地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长杨保军认为,虽然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与快马加鞭式的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严重“肠梗阻“,这才是症结所在。

全国城市绿地面积大量减少,以北京为例:在1958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

640平方公里,市区绿化隔离带范围是314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49.1%;1982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750平方公里,市区绿化隔离带范围是260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34.7%;1992年北京总体规划市区范围是1040平方公里,市区绿化隔离带范围是240平方公里,占市区比例23.1%。为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军透漏,比较纯的绿地的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是水泥铺装或是沥青道路的话,径流系数一般在0.9左右。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绿地减少,硬化地面聚增现象非常严重。中华建筑协会理事长、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韩选棠,曾前往内地多个城市考察。发现不少县、镇、乡开始学习大城市,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造房子、建街道,不少原生态的沟渠甚至是农村居民的院落,也逐渐被“水泥化”。韩选棠认为“这样的城市化是盲目的。” 1.2、排水建设标准偏低

由于受国家经济条件所限,我国城市的雨水管渠设计重期相对偏低。全国城市早期设计排水系统的重现期一般取一年左右,2006年后有的城市将设计标准提高了一些。

1.3、排水系统老旧

1.4、雨水调蓄能力小

城市的河湖水面是调蓄雨洪的主要设施,当发生超过排水系统排水标准降雨强度或降雨陆军程时,应采用河湖水面或蓄水设施暂时蓄存,降低雨洪峰值到达时间,待降雨峰值过后再从调蓄设施缓缓排至排水系统或在调蓄设施中对集蓄的雨水加以利用。 城市雨水调蓄的另一种形式是将雨水存于地下,通过大面积保留透水性好的绿地,建设透水地面以及地下蓄水池来留住雨水,一方面减少需要排出的水量,另一方面将雨水转化成水资源留存起来。 1.5、排水系统管理不善

对于城市雨水设施达不到设计标准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排除万难水设施长期疏于管理造成的。日前,很多城市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排水管沟大多还是合流制系统,雨污水在同一管沟中泄流,雨污水中没有随流冲走的沉积物就积存在管道中,即使是分流制的雨水管沟,降雨初期也有大量污物被带到管沟中沉积下来,随着年代越积越多,开成了淤塞,不仅使排水管沟过水断面减少,还增加了排水阻力,排水量大为减少。

还有一种情况造成排水不畅是雨水口的堵塞。我们有些城市环境卫生不好,道路上垃圾杂物多,一下雨这些杂物常常被雨水汇集到雨水口,然后雨水口就被封堵。 2、 排涝的对策

2.1、强化城市按自然格局规划,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究其原因是城市规划没能遵循原来的自然地理格局。6月23日北京暴雨中,积水严重地方都是把原来的水系网格局改了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的城市规划是

追求几何美,规划理念是美观的协调,不是景观的协调,其实城市本身并不存在一圈、两圈、越摊越大的环路型的自然地理格局。

一个地区的城市发展是有限度的,不能“盲目自大”。例如,北京这样一个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平原占不到1/3的地区,要养活近2000万的人口,压力可想而知,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上升之中。尤其是这几年的水荒,就显得非常突出。南水北调工程还在进展之中,目前还难以发挥作用。但是另外一种声音,“北人南调”是否可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设排水系统一没有直接效益,二没有形象政绩,三缺少排水系统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往往被忽视,势必带来严重后患。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认为:如果在城市系统规划上缺乏整体考虑,单纯依靠排水管道排涝,并不能根治城市水患。

2.2、适当提高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

关于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当前也是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国外一些大城市较少出现大面积积水,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城市采用的排水标准比较高,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5年一遇。

重温雨果100多年前“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名言,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说明适当提高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是重要意义的。

当然我国目前尚没有财力,象法国巴黎那样建设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巴黎下水道是全世界唯一可以供人参观的下水道。从1867年世博会开始,就陆续有外国元首前去参观,现在常年有十几万游人观光学习。19世纪中期,奥斯曼和贝尔格朗在设计巴黎街道的同时,设计了大规模的下水道。1878年,全城的下水道长约600公里。如今,巴黎下水道已经长达2347公里。下水道一般高两三米,宽约5米,中间是3米宽的水道,两边是宽1来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密如蛛网的排水道总长为2347公里,平均每50米就有一个下水口,整个系统有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城市污水。同时,巴黎市民饮用水的50%是通过地下管道输入的。巴黎有26000个下水道盖,其中18000个是可以进人的;总共400名下水道维护工、600外地面作业工,负责整个巴黎下水道网络的维护。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无法跟上城市建设节奏,一方面早期建设的排水设施采用的标准本来就低,但现在还在使用;另一方面,提高设计标准会增加工程造价,但产生效益却并不明显,所以建设方也愿意就低不就高。实际上,从城市整体效益衡量,适当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是合理的。 2.3、改选旧排水管沟

改造老旧的排水管沟,特别是旧城中的排水管沟,使这些排水管沟具备应有的排水

能力,是城区防涝治涝的重要举措之一。

低洼易涝地段是城市排涝的薄弱环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旧城改造,适当填高低洼地段地面标高,消除低洼易涝点。在无填高的条件下,对地段内外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一是要有效拦截从周围排入低洼地段的雨水,二是要加强低洼地段内的排水设施,使汇入的雨水能够及时排出。必要时还要准备应急排水措施,配置大功率排水泵和临时排水管道,一旦发生积水,立即启动应急排水设施,将积水直接抽排出去。

2.4、建设雨水调蓄设施,逐步恢复、兴建渗水地面

“城市治水理念必须要有大的调整”,程晓陶表示,在提高排涝标准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 刘延恺一直主张“雨洪利用”,他认为:“我们的城市规划不能只看到排水,很多城市还干旱缺水,为什么不把多余的水存起来?” 因为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水太多了,“我们只是在汛期水多,平时很多城市的水还不够”。所以从长远的城市水安全角度来说,我们应进一步发展地下蓄水、排水系统。“这个投资虽然很大但是值得,毕竞‘城市水安全’也是宜居城市必不可缺的要素”。

二战后,日本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也有过“先地上,后地下”的经历,直到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才逐步推进城市综合治水对策。日本及时改变了治水理念—不再坚持雨水越快排入河道越好,而是千方百计采取洪水分滞、雨水蓄留、雨水渗透等措施,减轻防汛压力,提高城市雨洪资源化利用的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治涝效果。 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是减少雨洪冲击的方法之一,大量利用雨洪资源是解决城市暴雨内涝的重要措施,即在排水系统难以实施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蓄水设施,以蓄排结合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例如6月23日北京的降雨量平均约为50毫米,北京的面积有1.67万平方公里,一算就知道,这次大约降下了8亿吨水。北京日前降水量在95亿—100亿吨。这么宝贵的水资源,如果能留住?就能缓解北京的缺水情况。

又如成都市对20多条中小河道进行整治,将部分城区河道的行洪能力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提高了泄洪能力,为接纳主城区排水创造了条件,对城市排洪发挥了作用。

除了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加强雨水的下渗,是调蓄雨水的主要措施。中国古代人就是这么做的,尽量让雨水能就地渗入地下,进入大自然的循环。在古代中国的村庄、园林、庙宇和皇宫中,透水地面的比例大多保持在80%发上,故宫就是这样。故宫建成500多年了,古代一直没有被水淹的记载。但今年网友发布了北京大雨导致故宫太和殿广场水的照片,我看了并不太惊讶,因为故宫大修了,改变了古代地砖的铺法,将过去透水的地面给硬化了,让人痛心。

如德国一直努力开发各种雨水渗透技术,雨强很大的雨,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这

与城市80%的地面使用透水材料有关。

日本将地下蓄水池、雨水渗沟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公园、绿地和广场要具有渗水的功能,城市道路使用的材料,要有一定的透水性。

国内也在开展相关研究,据北京市雨洪试验场所用的透水砖试验,渗透系数在0.79-2.14毫米/秒,远大于100年一遇5分钟降雨25.4毫米强度,在土壤含水没有达到饱和以及在不发生降雨在地面来不及渗透就产生径流的条件下,降雨一落到地面随即入渗下,透水砖面层对雨水入渗阻碍作用较小,理论上可以接纳极为罕见的暴雨。 2.5、提高排水应急处置能力

可采取的应对策略有:通过信息发布,将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的情况及时通知到市民,让大家尽可能避开受灾地段,减少因暴雨带来的社会问题;加强低洼易涝地段的排水巡护,预备一定数量的机动排涝设备,随时调用;强降雨前在排水管网不足或易发生内涝的地段事先准备好抽排水设备,以应对紧急排洪需要。一般来说,只要将低洼易涝地段的内涝问题解决好,城市交通就不至于发生大问题,强降雨的侵害作用就减轻许多。

2.6、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管理

对于排水管沟出现的淤积问题,只要通过定期清掏就可以解决。

(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11年版)术语的正确理解 1、本次修订中增编《2 术语和符号》,根据本规范涉及到的排水设计基本术语共5条均列入其中,术语的名称均按中英对照编制。

2、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给水排水行业同样在进步,本规范中的术语涉及面广,解释既深刻又通俗易懂,其目的是想通过术语解释来邦助给水排水行业的管理层、给水排水专业人员、监理咨询、设计的有关人员能正确理解本规范中各条款的真正含意,以便正确地执行本规范。 3、归列“符号”的意图:逐步统一相关专业书、期刊、手册及规程、规范的计算符号。

4、目前凡新修编的规范均增加《术语和符号》内容。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修改明细说明

GB50014—2006(2011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outdoorwastewaterengineering宣讲主要内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3dyx8h0cs55t2h95zx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