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怎样读才能读明白
课文怎样读才能读明白
六年级语文下册有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学生在预习之后 提出了很多疑问,促使我思考:课文怎样读才能读明白。为了理淸并解决这些困惑,我和学 生一起对文本进行了研读,并针对困惑一一探寻答案。
一、抓住关键句 (-)关于作者的性别
李星华是大钊的儿子还是女儿?刚开始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李星华是李 大钊的女儿,而有一小部分孩子认为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儿子。基于这个争论,我们在课堂上 开始了一场\找茬游戏\,不同观点的双方需要在文章中各自找到依据驳倒对方,证明自己是 对的。
因为我知道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大部分人的看法是对的,那 么怎么让那一小部分学生通过文本真正读?懂李星华是女孩的身份呢?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我 让支持\李星华是女孩儿”观点的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抓关键句。学生先后找到了这样几句 话:\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午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 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她是我最大的孩子\。当 这四句话被读出来的时候,原来没有读懂文本的孩子恍然大悟,原来,语文的知识点就是这 样藏在一个个句子里的。
二、 关注人称的使用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那么,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我”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忆录,以及回忆录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 事情,才能用第一人称来表达,这样可信度更髙。那么,李星华作为李大钊的女儿,是亲身 经历过父亲被捕及遇害这件事的,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作者所描述的事情及内心感受才能 更真切、更真实,才能让读者相信。
三、 留心描写方法的使用
关于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有部分孩子对两者的理解有些模糊。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而。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 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而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读懂这段话,先要看一看这段话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乱 蓬蓬的长头发”,这三个词语是作者描述自己在法庭上看到的父亲的形象,那么这就是外貌 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呢?\灰布旧棉袍\说明父亲被捕以后的十几天没有换衣服,\没 戴眼镜\说明之前父亲是戴着眼镜的,\乱蓬蓬的长头发\告诉我们被捕之后父亲应该是遭到 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否则,我们见到的父亲应该是换过衣服的、戴着眼镜的、头发整整齐齐 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虽然经过严刑拷打,父亲并没有向反动派屈服,并没有出卖党组 织和同志,敌人没有从父亲嘴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平静慈祥的脸\是一处神态描写,\平静\说明了父亲对待严刑拷打的态度,体现了父亲 的坚贞不屈、忠于革命和对革命的信心。而\慈祥”是父亲虽然遭受酷刑,但仍心系家人,不 想让家人担心而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
这是李星华在李大钊被捕后第一次见到父亲,也是最后一次。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对应 的是父亲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爱护家人的品质。所以这样的父亲是值得尊敬和爱的。这样 照应了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一-表达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怀念。
就这样,我们一步步解读了这篇文章,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真实的革命 者形象和一个爱护家人的父亲形象。
相信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李大钊以及和他一样的革命者的认知就不仅仅是停留着标 准答案里,而是停留在真正读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