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交流平台 提高教学实效性
———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的研讨与反思
崇阳桃溪中学 周学光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要求学生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等活动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一次学校常规性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堂题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研讨课。课堂中我通过一系列发散思维能力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而又多姿多彩的交流平台,而学生也在一次次的交流活动中,互相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发了组内同行教师的热烈探讨。
[案例背景]
今年中考刚结束学生打来电话:第十八题的画三视图没有勾画中间的线分出正方形会扣分吗?(温州2010年中考18.由3个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请画出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见到标准答卷后让我反思和联想,
反思:平时课堂的操作规范性和实效性。联想:当年参加2008年的中考阅卷工作中发现,卷中第19题难度不大,此题失分较多,原因是数学语言表述不规范,导致书写格式不规范。第(1)小题,对于过A作BC的中垂线为何错误阐述不清。有学生把“作∠A 的平分线AD”当作求证的内容,对要证明的命题,题设和结论没有分清。本题目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在考查中融入了实际背景以及平时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凸显了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但整卷难度并未因此而增大。本人今年就以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以这一课主讲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我们去研讨和反思。
[案例描述]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的开课伊始,让全体同学动手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于是,各种各样的画法呈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当然,判定定理所表示的方法也在其中。那么,画法的正确性必然是需要探究和论证的。怎么证明呢?
生甲:可以作△ABC的角平分线AD,然后利用AAS判定AB、AC所在
- 1 -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OK!(此举得到了所有同学的认可,而且,受之启发跃跃欲试者纷然.)
生乙:还可以作BC边上的高线,也是利用AAS判定AB、AC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很好!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丙(急切地):作BC边上的中线. 师:请同学们将丙同学提供的证明思路叙写出来.
(很快的,有一股强烈的声音在涌动:不行,三角形的全等不能得证!因为现有的条件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众生(嚷嚷):老师,作中线不行啊! 图①② 师:作中线果然不行吗?作中线一定不行吗?作中线绝对不行吗???
(空气有些许沉寂,众生开始思索,继而有议论声起.) 生丁(沉吟地):我认为作中线也是可以的,只是略麻烦一些,需要证明两次全等.
生戊(生丁的同座站起来补充):经过点D作AB、AC边上的垂线,(如图②)垂足为点E、F,先利用AAS证明
△DEB≌△DFC,再利用HL证明△AED≌△AFD. 生己:还可以倍长中线来证明. (如图③)倍长中线AD至G,连结CG,容易证得△ABD≌△GCD,接下来只要证明△ADC≌△GDC即可,过点D作AC、GC边上的垂线,垂足为
点E、F,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DE=DF,再分别利用HL证明△DEB≌△DFC、
△AED≌△AFD.
生庚:我认为,事实上戊同学和己同学的思路是一致的。
(众生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思考着……) 图③
- 2 -
师:各位同学,事实上,不添辅助线也可以证明.(如图④) (众生期盼.)
师:在△ABC与△ACB中, ∠A=∠A BC=CB ∠B=∠C
∴△ABC≌△ACB(AAS)
∴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BC是等腰三角形
(哇!It is very interesting !) 图④
点击中考:(2008年温州中考题) 文文和彬彬在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命题时,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如图),她们对各自所作的辅助线描述如下:
文文:“过点A作BC的中垂线AD,垂足为D”; 彬彬:“作△ABC的角平分线AD”.
数学老师看了两位同学的辅助线作法后,说:“彬彬的作法是正确的,而文文的作法需要订正.”
(1)请你简要说明文文的辅助线作法错在哪里. (2)根据彬彬的辅助线作法,完成证明过程.
学生通过上述探索写下这一题目就顺理成章了 [教后研讨]
课后,组内几位教师一起进行了研讨。
A老师:我认为这节课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改革,周老师并没有采
B D
C 已知:如图,在△ABC中,
?B??C.
求证:AB?AC.
A (第19题图)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