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学中德育过程矛盾的转化与解决对策
1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矛盾产生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呈现出诸多问题。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将这样的矛盾进行转化,最终获得解决。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力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恰当的举措来应对学生的种种表现,但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首先最基本的矛盾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道德目标与学生自身所能达到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的矛盾。 这一矛盾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要求、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态度及学生从业后的职业素养等。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职业教育的思想、相关的政治及道德知识,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认识等等,这样听起来似乎有理有据,但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其文化基础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显弱,他们对此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甚至错知,同时在学习目标及学习态度方面,总体上欠缺理性的认识,因而当教师提出有关大政方针层面的思想品德认知目标时,学生还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这些方面的知识认识,同时实施过程也会产生诸多困难,作为专业课教师所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学生道德认识现状形成了矛盾,
- - -专业资料-
- - -
这一矛盾的产生也是其他矛盾产生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目标与学生思想品德情感现状的矛盾。
由于前一矛盾的形成,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一名名符其实的大学生,教师对他们提出的道德目标与给他们将来的职业定位形成了明显反差,教师提出的道德目标可能适用于将来的高、精、尖端人才,但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来的职业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对个人而言,只是解决自己的生存之本,因而不能产生教师的德育目标所要求的特定性质和水平的情感。因为只有被学生认知了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现象,才能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由内而发,同时这一情感的强弱也会由认知程度来决定。另外即使学生掌握了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知识,也可能对这些知识抱有消极的情感,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之间的矛盾。
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学生思想品德信仰现状的矛盾。
这是由于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识与情感这两个矛盾未解决造成的。目前通讯设备智能化程度很高,学生不仅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行为意识,更重要的是接受到来自网络方面的思想意识。专业方向与职业现状会与学生理想有些差距,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这都会给学生的职业道德信仰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以那样的方式去实现学
- - -专业资料-
- - -
生的品德养成,就会造成信仰融合的缺失,学生理性的思想品德信仰就不能形成,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学生现有的思想品德信仰形成矛盾。这就体现出教师缺乏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经验。
再有就是教师所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现状的矛盾。
这一矛盾可能是由单方面因素造成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提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素质目标中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学生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很容易形成学习再好也找不到一个好工作的想法,他们认为好工作的第一要素是挣钱多、轻闲,根本不把自己的爱好、兴趣考虑在内,这样就会消极对待学习,实际情况也反映出真正能全身心投入于学习的学生比例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学生对学习行为的必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认识不到在生产一线工作也有其快乐的一面,也会体现其自身价值,也可能认为将来不一定能够从事自己的所学专业,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行为不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这一矛盾也是之前三大矛盾的最终表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以上四对矛盾逐一解决,才能将所提出的德育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 2教学中德育过程矛盾的转化与解决对策 2.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 - -专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