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案例剖析
平定县教研室 白建明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作业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指导后的练习和巩固,也是形成学生学习效果的形式之一,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目前学生的作业只是一种机械的相加和补充,学生的学习代价仍然居高不下。学生在简单机械的抄、写、背中泯灭了个性,丧失了创造力。为了使作业能充分促进学生发展,为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必须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作业,以克服传统作业中的弊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作业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案例剖析】
一、让作业的形式多样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现在学生的作业无形之中被牢牢地束缚在书本上,以统一的模式被规定完成什么,孩子们无暇去接近大自然,无暇去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巧匠的我们是否能因材施教,雕琢出个性各异的学生呢?所以,作业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例如:
作业一:根据所学古诗《望洞庭》,结合自己的想象,将这首诗扩写成一段话或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完成对象:四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将作业内容情境化,既展示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又给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同时意在改变学生以往学习古诗的态度,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此次作业时,我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设计了两种完成结果——一段话或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希望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更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望洞庭 (苏小玥)
秋天的夜晚,月色朦胧。
洞庭湖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又好似已熟睡的娃娃,没有一点声音。它清澈,碧绿,恬静,令人神往。远看绿得像一条墨绿色的绸带,近看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水草。弯弯的月牙倒映在“绸带”上,美丽,温柔,迷人。远处,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放着的一青螺。在这样的夜晚,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互为映衬,怎能不令人陶醉?
等到来日,太阳升起,洞庭湖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湖水在日光的照耀下,闪闪烁烁,好似滚动着千千万万的金珠银粒。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如一支乐曲,悦耳动听。几只竹筏小舟悠闲地划过,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了一道道水纹。湖中央苍翠欲滴的君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色彩明丽。
洞庭湖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作业二:
第一步:以日记的格式,用所学拼音每天写一句完整的话。 第二步:以日记的格式,用所学拼音和生字每天写一小段完整的话。 第三步:以日记的格式,用所学生字每天写一大段完整的话或一篇完整的小短文(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完成对象:一 —— 二年级学生。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将作业内容实践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巩固、应用所学拼音和生字。此项作业具有长期性,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更需要教师做好及时地反馈和辅导工作。在完成此项作业的同时,又
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为三年级的作文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业三:根据《詹天佑》一课中的描述,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和“人”字形铁路的结构图。
完成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表达的意思,结合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
作业四: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纪念鲁迅”为主题,安排了四篇和鲁迅有关的文章。因此,课前搜集整理资料成了必须完成的个性化作业。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有关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作者的资料,有关鲁迅著作的资料等。
完成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将课前预习做到更充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培养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作业五: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26段中写到: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要求: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体会父亲“望”的含义和深刻感情,以诗歌的形式展现。
完成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展开想象,通过抓动作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提升人物的精神品质做好铺垫。同时,也在培养学生诗歌写作的兴趣。
望 (宋冰心)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父亲难以抑制心中的悲鸣,悲伤地望了望我们, 与我们做最后一别。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父亲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坚定地望了望我们, 与我们做最后一别。
也许只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父亲舍不下我们,依依不舍地望了望我们, 与我们做最后一别。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父亲要把革命事业传承下去,严肃地望了望我们, 与我们做最后一别。 父亲啊,我们明白了, 我们会接过您手中的革命旗帜, 将革命的事业进行到底。
剪集、体验、观察、画画、查阅等等,这些都是个性化作业的多种形式。听说读写并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让作业的内容综合化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认识的偏见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习题式的练习禁锢着学生的思维与行动,耗费着家长与老师的时间,收效颇微。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设计个性化作业的内容时,应着力于将书本上的“语文”演化为生活中的“语文”,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的学生,体现一定的综合性。真正将学生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
作业一:进入深秋,凉风席卷着树叶从树上飘落,满眼都是枯黄的树叶,它们随着风的呼唤而起舞。看着眼前的景象,我不由心生淡淡的忧伤,心想:不知我的学生是否与我有同样的情感呢?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挑选一片或几片自己最喜欢的落叶,配上一首有关秋天、秋风或落叶的诗词或诗歌,制作成一份手抄报。
完成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来源于生活,意在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尽现于生活中。同时,通过制作手抄报,将设计、排版、编辑、创作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操作能力。
作业二:制作新闻报 完成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意图:新闻是每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亲近生活、体味生活的方法。这样的作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将学习生活化,脱离机械单调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综合课程,提高综合能力。
三、让作业的完成自主化
以往,一刀切的作业布置中,老师往往带有命令式、强制式,作业的种类、数量、难易程度以及完成形式的决定权都被控制在老师手中,学生没有选择权。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为了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多层次作业的空间,就需要老师给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业一:《小学语文教师》中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布置作业》。我深受启发,于是我也仿效起来。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记忆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确定各自的作业量。如抄写词语。我把抄写词语*遍,改为我写词语( )遍能掌握。
完成对象:一 —— 六年级学生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将主动权回归学生,让他们有自主完成的选择权,这样就会逐渐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自觉运用学习技巧加快学习速度,有效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样做也使抄写的过程不必枯燥,成为激励自身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体验。
作业二:班级接龙日记。
要求:班级学生共用一个日记本,每天一个学生记录日记,第二个接龙的学生对前一个学生的日记作出评价,前一个学生要做出改正,第二个学生接着记录,以此类推。日记内容不限,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自主、公开、轻松的日记形式,不限内容体裁,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参与操作,这样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又给了学生书面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在互阅互批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个性化作业,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实践的乐园,带到了一个体验的实践场。学生的真情实感,都融入到自己的个性化作业中去。个性化作业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不过,在布置个性化作业的同时也要布置一些传统型的作业。传统型作业也是必要的,有一些教学目标必须依靠传统型作业来达到,它有着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倡导作业方式的改变,让作业的结构更加多元化,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