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讲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1讲讲义

前言

前 言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2007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日期 2007年10月20日 2007年10月21日 时间 上午9∶00-11∶30 下午2∶00-4∶30 上午9∶00-11∶30 下午2∶00-5∶00 科目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城市规划实务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2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 P13 代表教材13页, 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 (二)答题原则。 (三)掌握速度。 (四)减免差错。 (五)答题技巧。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 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考 P1

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 ) A. 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 B. 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C. 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 D. 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 答案: BC

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个题是对定义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 2、城市产生的动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推动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考 P2

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 (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另外我们要知道,这是由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的。

对这一现象,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

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1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

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关于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

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6)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人口仍向城市集中,但开始向郊区扩散 二者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

『例题』后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 )。

A. 绝对分散 B. 绝对集中 C. 相对分散 D. 相对集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进化理论中四个阶段的对应关系。这种考题也是我们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主要考的是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对比来记,这个考点还有个特点就是从“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而时间也是由先后的从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对应的人口特点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区,所谓的“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都是对城市人口特点而言的,也就是“绝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区转移,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例题』下列影响城市发规律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 )。 A. 城市发展的区位理论 B. 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C.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D. 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 E.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 答案:CDE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2讲讲义

城市的构成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大纲要求

1、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 2、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3、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熟悉)考 P4 1、城市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

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

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该保持协调。

2、城市物质环境的优化表现为良好的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

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可达性是城市物质要素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城市中可达性比较高的区位(如市中心地区),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因而土地价值比较高。『判断』

外部效应:城市作为空间聚集体,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产生外部效应,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

良好的可达性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

『例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的是( )。 A. 文物埋藏较多的地区 B. 风景良好的地区 C. 可达性较高的地区 D. 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 答案:C

(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考 P5 1、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我国城市社会演化的进程趋势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1)人口老龄化 (2)家庭核心化 (3)生活闲暇化

2、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1)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

(2)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异质性。 (3)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了解)考 P6 1、城市产业构成分为三种部类:考 P66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过程(也要记住一一对应关系) 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3、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1讲讲义前言前言一、相关信息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2.2007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日期2007年10月20日2007年10月21日时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2zn88lhif62h6002tw881m9s40mcz00jx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