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设计中,初步尝试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尤其是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的思考和指导下,让历史核心素养渗透于课堂教学实施中。
二、教学内容分析
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从课标上来看是在继世界上古代史后(1.16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17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1.18 大航海时代) 人类文明在近代世界史中(1.19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上的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1.20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1.2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22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23 改变国际秩序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大里程碑,而在史学定义上区别于旧教材的处理,新教材中更是把以前大家熟知的两次工业革命合称为工业革命的两个阶段,这可以说是全新界定了工业革命的的史学概念,更有利于学生全新了解工业革命的全貌,也使得这一篇课文的时空跨度非常宏大。
从新教材历史必修课程的设计要求来看,中外历史纲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共同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通过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5.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全面体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的结合。
三. 学情分析
本课试教年级为高二级。
从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在高一下学期学习了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近代政治、科学、世界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下,相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的储备,但也可能是由于现阶段正在上文化史部分,对于经济史的内容又有一定程度的模糊。
从学科能力上,文科班的分班教学后学生也有一定的历史时空观和对史料分析的学科基本能力和素养。但学生仍然缺乏对世界历史的宏观认识,历史的因果
关系清晰把握,在面对通史体例下编写的新教材上,对于学生而言在的思维要求,学法要求上又是新的挑战。
四. 教学目标设定
探寻历史真相,体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同时在课程实施上,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更是进一步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此,笔者以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下尝试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其基本观点有: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中通常认为(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3)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
于是基于构建主义教育理论和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下
1、以蒸汽机发明故事为线索,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在历史学科独特的时空观引领下,归纳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历史微观背景,并宏观迁移、细化、创造、整合建构出 “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大潮流和推动力,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等等唯物史观。
2、综合利用图片、材料等历史相关资料,在问题的层层深入探讨下,以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为依托,带动学生自己去判断、辨别、证明、展开对工业革命原因和特点的分析,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学生深刻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下的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学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3、以体验为线索,鼓励学生自主创设历史情境,初步能列举、说明、理解和建构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并在于与同学的相互讨论,交流中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理解工业革命与政治、经济、思想等等的相关关系,以反思为线索,带动学生对中国第四次工业化的思考,培养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创设历史情境,以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为依托,带动学生自己去判断、辨别、证
明、理解与构建对工业革命原因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以体验为线索,鼓励学生自主创设历史情境,初步能列举、说明、理解和建构两次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六. 教学设计思路和过程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有支架式教学和情境性教学,尤其是情境
性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学环节往往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其理论指导下,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激情导入,整合教材
下面我们首先观看一段视频,引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视频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节选4分钟)
教师:这个场景描绘了什么历史事件? 学生:工业革命
教师 :你为何有这样的判断?
学生:(蒸汽,机器,。。。。。等) 教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
英国,在这样一个大型的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的奥林匹克舞台上,用工业革命述说着英国的骄傲,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场伟大的工业革命去感受科技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设计说明:课前播放相关主题的视频来烘托渲染气氛是一种不错的手段。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具体的工业革命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时,重新整合教材主题,确立“科技改变世界”的新课题,并设定三个学习任务,开启学生全新的学习视角和学习思维。
(二)任务驱动,层层建构
任务一 :从小故事走进工业革命原因与发展
第一环节:问题引领,感受“理所应当却又值得思考的问题” 设问:为什么是瓦特蒸汽机才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呢?
教师:你知道吗?大家都非常熟悉,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然而,人类利用和使用蒸汽的历史却是非常久远的。 早在
●公元1世纪左右,古希腊数学家希罗就意识到了蒸汽的力量。
●而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蒸汽动力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
●1606年,意大利工程师詹巴蒂斯塔·德拉·波尔塔制造了一台利用蒸汽从一个密闭容器内抽水的装置。
●1658年,到中国传教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约在中国,康熙十七至十八年(1678-1679),他曾试制出一台蒸汽动力模型车。
教师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思考问题。
设计说明:打破以往似乎既定的答案呈现,在宏大的历史的时空观下,启发学生思考瓦特蒸汽机的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的伟大意义,构建学生对人类动力追求的历史观,
第二环节:故事铺垫,在历史的具象中感受时代的召唤 探究1:
阅读思考历史学者李宏图,通过他的亲身探访和对历史的收集整理写出的历史小故事《小人物大发明》,思考:瓦特蒸汽机是如何诞生的?
学生合作、交流回答:1、瓦特的个人努力 ;2、前人蒸汽机技术的积累 ;3、发明专利制度的保障 ;4、商人对蒸汽机的投资 ;5、市场对蒸汽机的需求 。
探究2:
从瓦特蒸汽机发明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蒸汽机改良的微观环境,那么通过以下图片和所学知识,大家一起说说又是怎样大时代成就着瓦特的改良呢?
学生1回答: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力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提供的制度前提。
学生2回答:18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大规模的暴力圈地运动和英国手工工场水平高,说明英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水平高
学生3回答:牛顿,1687经典力学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保障,还有1705年纽可门蒸汽机,英国早期采煤业 ,都说明英国科学技术发展
学生4回答: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教师总结:非常好。当我们去看瓦特生活的大时代时,不难发现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庞大的市场发出了巨大的需求信号,正如恩格斯说的,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而这时制度,农业、思想、技术等相关方面也做好了准备。就在这时,一场伟大的革命再酝酿爆发中
设计说明:两个探究环环相扣,在历史故事和历史图片中,学生走进瓦特这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里,走进瓦特生活的那个时代,走进18世纪的英国社会与世界。在教师的问题带动下,学生独立去思考和构建他们看到,想到、思考到的“历史”,并通过课堂中与同学间的交流中表达,整合,最终形成对工业革命历史大背景的建构——正如在新版《课标》中所叙述的: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三环节:层层追问,带领学生自主建构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蒸汽机的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1:有谁告诉我,工业革命是在哪一个部门最早开始的? 学生回答:棉纺织部门
教师总结补充:英国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部门,为了打开市场,急需要进行技术革新,1733年,英国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的普遍使用,造成了纺纱和织布之间的严重不协调,发生“纱荒”,这又迫切的要求纺织机器的变革,于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请大家观察图片和英国纺织业的发明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