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通过对公共生活及其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养成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良好道德行为。 1、阐明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2、引导大学生认清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本质,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有序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自律 4、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养成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良好道德行为。 教学热点:如何规范社会公共领域中的无序和不规范现象(结合时事评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人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交往本质,决定了人与生俱来就要面对社会的公共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在不断扩大。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就越突出。在日常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道德品质,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本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践行社会公德,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与私人生活相对而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 18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是与私人生活 (1)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2)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们现在惯常使用的“隐私”一词,往往形容的就是私人生活的特征。用“公众人物”来形容政治人物、社会贤达、各类明星,等等,所反映的,也正是表明这些人物参与公共生活的频率远高于一般民众,以及公共生活的非个人性和非隐私性。 2、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1、公共秩序的涵义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2、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18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不仅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要受到影响,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在居住较为松散的乡村,一个农夫在自家屋子里大声叫喊,一般只会干扰家人和极少的邻人。然而,在城市居民小区,一个人哪怕只是在家中使音响音量过大,就会使整幢楼房的人们心烦意乱,甚至引发冲突。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例如,商场对于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是销售商品、实现利润的场所;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网络不仅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工具,也成为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这些都离不开不断改善社会公共秩序作为保障。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史,一些传统陋习的惯性仍然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时有所见。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现象: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公共意识的缺乏,造就了一种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的普遍存在又造就了一种你争我抢的不文明“秩序”,这种“失序”的环境又进一步导致社会成员公共意识的缺乏。 - 18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1、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2、道德与法律互为补充、互为条件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为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破窗效应及其启示 美国心理学詹巴斗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过了一个礼拜后,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车子保持完好,而破损的那辆车则被偷走了。后来,詹巴斗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这辆车仅仅几个小时就不见了。 对此,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社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 (1)防止“破窗”,防范未然。防止破窗的基本点在于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以免受到任意的侵害,维护其消极权利,并且需要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公共服务,创造更多的积极权益。另外,就是各种及各级政府权力必须科学、依法、民主行使,而不能成为破窗的直接实施者或间接的怂恿者。 (2)及时“修窗”,防微杜渐。没有任何的窗户是破的,这是最好的。但是任何社会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任何制度即使在本质上符合历史发展的最终要求,在具体的发展阶段上都会有瑕疵。现实的关键是需要有意愿、有能力、有方法找到问题并及时予以修补! - 18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A 必需品发挥教育作用,使人不想“破窗”。 B 发挥监督作用,使人不敢“破窗”。 C 发挥制约作用,使人不能“破窗”。 D 发挥机制作用,妥善修补“破窗”。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学生应当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社会公德的内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对社会公德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与“私德”相比较。顾名思义,公德是存在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而私德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与群的关系。而把私德界定为“人人独善其身”,即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因此,私德更具有隐蔽性和私人性,蕴含较多情感因素,而公德则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要求我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 2、社会公德的特点 ①基础性 所谓社会公德的基础性是指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作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比如不要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随便涂鸦、- 18 -

【导入】插入视频:小品《社会公德》,讲述两个人在生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通过对公共生活及其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养成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良好道德行为。1、阐明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2、引导大学生认清公共生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2svm5g62r0h1ll01eyq0a6ri16osu014g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