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作者: ———————————————————————————————— 日期:
2
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院系:经管院 班级:09国贸一班 小组成员:011009104 夏玲 011009105王虹
011009106邹彤堃 011009108袁梦
一、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回顾
财政“三农”支持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第一阶段大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当时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工业化的推进。为保证统购统销的实施,进行了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改进。首先,统购统销制度,垄断了大部分农副产品的购销和定价,为低价获得必要的农副产品以保证工业发展和城市需要创造了条件。其次,人民公社制度,确保农民能够完全按照政府所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将其生产要素完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此阶段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安排少量的资金支持恢复农业生产,由于财政收支渠道较少,因此财政支农的资金来源较少。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国家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应地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农业税征收条例》,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尽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安排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人民公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但统购制度的实行使得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份额非常小。
第三阶段中国的改革从农业农村拉开了序幕。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到80年代后期,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农业呈现发展滞后的局面。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开征了耕地占用税,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现行财政支农政策,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领域。
第四阶段,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一时期,财政支农投入逐步增加,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农村的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方面的改革。 第五阶段,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2004 年党中央 1 号文件指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其中,“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基础,“放活”是关键。“多予”是指把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向“三农”适度倾斜, “少取”是通过降低农村税率和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放活”是指通过制度变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及制度等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力的限制。财政支农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三是改革农业税制,以至逐步取消农业税。
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变得更有利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