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历史形态)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特点是自发性、直观性和猜测性。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3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一章 物质的含义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一,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内在统一性;第二,意识在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统一性;第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的物质统一性;第四,人的实践活动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劳动促进了思维的器官――人脑是最终形成。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器官,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些错误的理论、荒唐的观念、离奇的幻想,也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罢了。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这些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人们任意创造,也不能被人们任意消灭。规律是客观的。

必须尊重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关联: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性的关系。)

事物普遍联系的含义及认识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②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从而使整个世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每一个具体事物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整个世界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纽结、一个环节或部分,都不能脱离整个世界联系之网单独存在;从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内在要素来说,世界上每一个具体事物内部各种组成部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从思想观念来看,事物的相互联系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就形成了概念的联

系。③多样性。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是: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

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对立双方的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一方面,二者的含义不同、作用相反,同一性的作用 是连结、合作、维持平衡,而斗争性的作用则是排斥、分离、打破平衡;另一方面,二者的性质不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斗争性又相互依存,相互规定。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对立的双方就不能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无法构成矛盾,也就无斗争性可言。同一性也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是对立的双方的联系,同一以差别为前提,是包含了差别的同一,如果没有斗争性,同一性也就不成其为同一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也即是平时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理解矛盾的普遍性,有利于树立用矛盾分析方法看待一切事物,一切过程的观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各个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不同

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①矛盾性质的特殊性②矛盾地位的不平衡性③矛盾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个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随着层次的不同和范围的扩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认识事物的度有何重要意义

度,可以说认识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把握事物的度,掌握适度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事物处于度的范围之内,并有其发展余地时,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维护其内在度范围之内的存在和发展;当事物的发展达到突破度的范围,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飞跃时,那就要敢于突破度,积极推动事物的质变。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度,就要懂得在什么时候把变化控制在度以内 ,什么时候可以必须冲破度。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这才是对“适度”原则的全面理解。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的扩张。/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

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历史形态)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特点是自发性、直观性和猜测性。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3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一章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2ayr602wr9vfqx3d4pq7px008twlp015f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