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 必修2分课汇总(人民版)

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1页(共24页)

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

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

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

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

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

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第2页(共24页)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

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C.农业技术进步

B.土地集中加剧 D.海外贸易拓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

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江苏 唐 15 7 宋 16 8 明 2 17 清 1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

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

第3页(共24页)

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上海单科·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考点】东汉的兴衰——豪强地主

【解析】材料“田亩连于方国”反映出该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西周诸侯封地实行井田制,与“井田之变”不符,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地方分为若干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没有州,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代施行限田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土地兼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东汉豪强势力膨胀,大量兼并土地,形成庄园经济,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5·海南单科·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秩序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引进西域良马的信息,故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匹增加主要是经济发展,百姓也能养得起马,并不是因为战马消耗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4年题组

1.(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第4页(共24页)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图7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图片是反映皇帝祭祀场面,但没有透析出核心信息,故A项错误;皇帝祭祀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无关,故B项错误;从图片文字材料“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予以判断,“农坛”代表农业,皇帝祭先农坛说明重视农业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特点,可以判断是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C项正确;图片只是反映皇帝在“祭先农坛图”,历代皇帝都有此举,这只能说明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不能反映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C.增加财税收入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B.促进人口增长 D.稳定个体小农

第5页(共24页)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2分课汇总(人民版)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2015年题组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1p3i10gfn3j4le87moy0088t3x4ji00jj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