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酸雨污染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和政策的一个主要领域,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直接管制措施,其手段有建立空气质量、燃料质量和排放标准,实行排放许可证制度;二是经济刺激措施,其手段有排污税费、产品税(包括燃料税)、排放交易和一些经济补助等。西方国家传统上比较多的采用了直接管制手段,但从90初年代以来,很注重经济刺激手段的应用。西欧国家较多应用了污染税(如燃料税和硫税)。美国1990年修订了清洁空气法,建立了一套二氧化硫排放交易制度。据估计,由于实施了交易制度,只需要酸雨控制计划原来估算费用的一半,就可以实现到2010年将全国电站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980年基础上 削减50%的目标。
目前,欧洲、北美、日本等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成效尚不明显。
除上述问题外,国际社会关注的其他一些全球或区域性问题还有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它们都是随现代工业生产、使用或废弃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增长而产生的,在局部地区危害很大,治理的经济代价也十分昂贵,有毒化学品污染及其排放曾造成了世界上有名的一些公害事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进入80年代后,发达国家向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转移有害废物的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往往没有处理有害废物的技术能力,转移来的废物对周围居民和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抗议。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了《控制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世界三大酸雨区 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三大酸雨区,一是以英国、
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中心的,基本上可以说是遍及大半个欧洲的酸雨区;二是在20世纪50代后期形成的,主要包括以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据推算,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平方千米,它们降水的PH值小于5.0,有的地区的降雨的PH值甚至于比4.0还要小。第三个酸雨区就是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形成的,主要涵盖江苏省、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和青岛等十个省市的部分地区,根据统计,这些地区的酸雨面积已经达到了200平方千米,虽然我国的酸雨区的面积现在看起来,并不十分的庞大,但是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其发展迅速,面积扩张速度惊人,降水的酸化程度愈来愈高,在全球范围而言,可以说是并不多见的,这不得不令国人们担忧。
46
第三章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 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 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一、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有人主张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能尽可能接近低碳生活。
“如今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中国,不少低碳网站开始流行一种有趣的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特殊计算器,如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的低碳计算器[1],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不但可以计算出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还能显示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住房结构以及新型科技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同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但前提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尽其所能的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 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十分重大。“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美国媒体2009年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
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
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
47
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
第五,夏季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 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因此算作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在通常条件下空气质量预报中不报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50%的时候会引起窒息,所以应当避免到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地方去(例如储藏蔬菜的地窖),在去这些地方前要先通风。
三、增强个人环保意识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低碳林场已经成形,即将投入运行。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2009年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四、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洗脸、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天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8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还可以用来洗碗、手工皂的原材、晒干后可吸异味;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10.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之间(最好26°以上),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
11.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也可盛放一些豆类);
12.食物废料、残渣,可以用作肥料用。 经过手工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
“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是一种理想了,更是一种“爱护地球,从我做起”的生活方式。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1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forest:nature for your service)”,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201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中国主题在呼应世界主题保护森林和呵护绿色家园的同时,更加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呼吁人人行动起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共创绿色未来。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