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催眠 状 态 下 的 心 理 特 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二) 催眠 相 关 理 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三、 白日梦与幻想
第三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 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二) 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 2.维持的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 注意的外部表现
1.感官的适应性动作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新异性。(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和过去经验。 (二) 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5)对人格的依从性。 (三) 随意后注意 三、 注意的特征 (一) 注意的范围
1.概念 :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 注意的稳定性
1.概念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2.注意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3.分心: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三) 注意的分配
1.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1) 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 (四) 注意的转移
1.概念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2.影响注意转移因素 (1) 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 (2) 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 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朝向反射与优势兴奋中心和相互诱导 (二)脑干网状结构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二、 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 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它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 2. 衰减模型
特瑞斯曼(Treisman,1964)的衰减模型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 3.后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 Deutsch,1963)提出,后来由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4. 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相同。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
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思考题:
1。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2.简述引起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3.试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4.概述注意的资源限制说. 参考资料:
1.[苏]彼得罗夫斯基(1991)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王雁 (200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 记忆
·本章主要内容: · 记忆概述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感觉记忆 ·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 1.本章重点:
(1)记忆的一般概念(2)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2.本章难点:
(1)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2)长时记忆组织加工(3)遗忘的原因 第一节 概述 一、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或者说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二、 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三、 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 记忆的脑学说
(一)整合论: 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1929)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二)定位论: 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1860)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 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三)SPI理论: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 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 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