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智慧课堂构建的策略与办法
作者:姜建国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4期
摘 要:智慧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来构建更高效的课堂。新课标要求,教师应用爱去感染学生,这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作为一名教师,智慧课堂的构建是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那么该如何构建智慧课堂呢?在此专门针对初中智慧课堂提出一些策略与办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策略与办法;智慧课堂;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应以教师的爱为主线去感染学生。智慧课堂就是让老师成为指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备课时教师应构建教学思路,运用灵活的教学技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针对构建智慧课堂,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教师正确定位自己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自己首先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教师应该把自己视为学生前进路上的指明灯,把自己当作引导者、授课者,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有效管理课堂,保证课程的正常进行。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征服学生,争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建构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中教师应该以爱为主线,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搞好关系。要懂得欣赏学生独特的优点,不能把自己的建议强加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唯唯诺诺,不敢在课堂上说话。只有民主性的课堂才能更好地构建智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智慧得以放飞,眼界得以开拓。
构建知识课堂的首要任务是带动起课堂氛围。如果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那么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勤思考,常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进入到课堂中来。
三、设置个体目标
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容易让知识点产生混淆。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设为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标,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独立的个体目标,可以让教学目标细节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最高峰。 四、教学过程中作适当调整 1.在错误中追求全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一种全新的教学目标,那么就需要在错误中寻找亮点,追求全新的教学目标。错误其实并不可怕,因为在错误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生成教学资源,有效挖掘课堂中的“错误”之处,可以为课堂增添更多的生机。留意学生在活动及学生中的优缺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这是教师教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教师在纠正错误时自己也能得到提升,这也是一门独到的艺术。如,牛津英语中在进行“一般现在时”的教学时,习惯性地使用第三人称进行描述,当老师进行讲解时,学生当场能够理解,当真正运用到现实用语中时,学生不会考虑第三人称。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在小组内找出缺点,改正错误,争取自己做一名小老师,也能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确确实实让每个学生争取都能理解每个知识点。
五、寻求错误中找到“兴奋剂”
在教学活动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突发情况,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捕捉到突发情况,那么它将变成一个高效的课堂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全面发展。在课堂中如果出现突发情况,我们可以在错误当中寻找“兴奋剂”,可以视情况而定,创造出一种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六、实现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确引导学生能够促进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实现。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朗诵诗词歌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诗经》是一首经典的诗歌,它优美的意境可以吸引学生。我们慢慢地将这种引导性的方法渗入到教学课堂中,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智慧课堂是一种动态性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形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新课标要求下,智慧课堂是当时最流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教师素质,同时教师素质也应该适应于学生的内在需求。如此,方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真实,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课堂中建立一个可以适当进行调整的教学框架,或者可以随时改变的学习渠道,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学习。教师应该以“爱”的名义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更快地提高学习效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唱翠玲.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