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及不同渗透压对比剂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图像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春龙殷少龙冯庆韬 作者单
位:075000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CT室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及不同渗透压对比剂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成像的影响,以期找到最佳的对比剂给药方案。方法 2007年5 月至2007年12月对50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增强扫描,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比剂浓度为320mgI/ml,共15例;B组对比剂浓度为350 mgI/ml,共20例;C组对比剂浓度为370 mgI/ml,共15例。使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进行重建,分析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增强对比效果及显示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 3组不同浓度对比剂在图像增强效果和冠脉显示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 mgI/ml浓度的等渗对比剂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成像能更好地满足诊断要求。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造影剂;浓度;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心血管造影术 64排螺旋CT在心脏病检查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其通过造影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的大小,而其中对比剂的应用对检查结果有至关重的作用,本文就不同浓度及不同渗透压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发现最佳的对比剂给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50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增强
扫描,要求患者为窦性心率,能够一次性屏气达15 s以上,无房颤、房扑等疾病,排除心率较快且给药后不能控制在75次/分以下的患者,碘剂过敏者、肾功能不全者不入选研究,符合条件者共50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7岁。50例患者按检查时间顺序分为3组,A组15例;B组20例;C组15例。在扫描前告知患者注射对比剂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和风险,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1.2.1 造影前准备: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CT(LightSpeed VCT),嘱患者提前30 min到达检查室以平息情绪,稳定心率,对于静息状态下心率未能控制在75次/min以下者,于1 h前口服倍他乐克50~100 mg,一般能很好的控制心率到75次/min以下,如仍不能很好的控制,则需患者躺在检查床上于扫描前注射倍他乐克针剂5~10 mg。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身体向右偏约3~5 cm,,以保证心脏能处于扫描野的中心位置。给患者连接好心电导联,并接到心电监护仪上,扫描前做屏气呼吸训练。同时嘱患者双手高举过头,于前臂静脉或手静脉选择穿刺位置。对于屏气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必要的吸氧。 1.2.2 血管造影:预扫描确定心脏位置和扫描范围,然后进行循环时间测试扫描,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出口层面作为时间测试扫描的层面。注射20 ml对比剂,流速和随后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增强扫描时的相同,得到主动脉根部层面的时间
密度曲线,根据此曲线计算
出患者的循环时间,并计算出启动扫描的延迟时间,在延迟时
间启动冠状动脉CT造影。对比剂为320 mgI/ml(威视派克,GE公司)、350 mgI/ml(欧乃派克,GE公司)和370 mgI/ml(优维显,拜耳公司),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Ulrich,德国)注射,一个筒内吸入对比剂,
另一个筒内吸入生理盐水。对比剂注射流量70 ml,流速为:A组5.5 ml/s、B组5.3 ml/s、C组5.0 ml/s,在注射对比剂前预先给15 ml 0.9%氯化钠溶液,流速为6 ml/s,注射对比剂后再30 ml 0.9%氯化钠溶液,速率与对比剂的相同。扫描参数3组基本相同,个别参数随个体不同略有改变。主要参数:扫描视野为小视野32 cm×32 cm,显示视野18 cm×18 cm~25 cm×25 cm,平均22 cm×22 cm;矩阵512×512;层厚0.625 mm;螺距0.16∶1~0.22∶1;X线球管旋转速度0.35 s/转;扫描时间4.8 s~7.6 s,平均5.3 s;120~140 kV,650~710 mA。 1.3 图像处理扫描结束后,应用多扇区重组算法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重建出相当于心动周期35%~85%期相的图像,重建间隔10%,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算法为标准算法,将图像传输至GE公司\深蓝工作站\,然后再利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容积重现技术(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以及各种后处理工作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根据文献,左冠状动脉在70%~85%的期相时图像质量最好,运动伪影少;右冠状动脉在40%~60%的期相显示最好,其中整体显示最好的期相为75%期相。因此我们选择显示右冠比较好的45%期相和显示75%的期
相重建,得到的图像多数满足诊断的要求。 1.4 图像评价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相关文献,将待评价的冠状动脉分为11段。将50例患者冠状动脉各支按照上述标准分段显示,分别以VR、MPR和CPR显示。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评价及评分标准:冠状动脉重建后图像对比效果分为5级,相应评为1~5分:1级为血管充盈良好,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边界清楚,边缘光滑锐利,VR图像上血管壁柔滑,颗粒细腻均匀,MPR、CPR以及横断面图像上血管管腔内对比剂充盈良好,密度均匀一致;3级为血管充盈显影也尚可,与周围组织对比存在,边界欠清,边缘模糊毛糙,或有少量由高浓度对比剂引起的放射状高密度伪影或不规则样低密度伪影,VR图像上血管壁粗糙,表面颗粒不均,MPR、CPR以及横断面上血管管腔内对比剂充盈良好,密度尚均匀;5级为血管与周围组织显示不清,边界模糊难辨,VR图像上血管壁凹凸不平,MPR、CPR以及横断面图像上血管管腔内对比剂充盈欠佳,密度不均,有明显的放射状伪影或低密度伪影。介于1、3级之间作为2级标准,介于3、5级之间作为4级标准。1 级为5分,2级为4 分,以此类推,3 分以上者可用于临床诊断。由4 名影像专业医师独立对3 组患者的图像作出评价并打分,4 人在做出评价前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及分组的具体信息。将3 组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图像的评分分别作对照。 1.5 CT值的测量测量6支血管管腔正交界面的密度值,分别在横断面图像上于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发出层面、同一水平降主
动脉层面的中心区域选择一感兴趣区(ROI),ROI形态以类圆形和椭圆形为主,面积100~110 mm2,平均107 mm2。利用MPR的正交三维技术重建出左主支、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离出口约1 cm的管腔垂直横界面,并在此层面中心区域选择感兴趣区,ROI形态以类圆形和椭圆形为主,面积2~5 mm2平均3 mm2。窗宽为800,窗位为100。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的对比效果评价 3组50例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均成功,成功率100%,且在75%期相时冠状动脉各支的主干皆显示良好,所有50例患者
的冠状动脉CTA图像对比效果评价皆在75%期相时评价,得分均>4分,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3组的对比增强效果经过4位影像专家评分无明显差异,其中A组(320 mg/ml)得分为(4.7±2.2)最高,其总体得分和冠状动脉各分支都高于B组(4.6±1.1)和C组(4.6±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350 mg/ml)和C组(370 mg/ml)总体得分相同,个别冠状动脉血管分支得分略有差异。在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中,左主支得分最高(5.0),回旋支得分最低(4.4)。 2.2 增强后血管内CT值笔者对A组15例患者的不同期相(5%~95%,间隔10%)的冠状动脉CTA图像上测量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的CT值,并记录感兴趣区CT值的标准差SD,发现不同期相间CT值差异微小,升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