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时代在飞速变化,教育的改革是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教育现代化,或者说面向未来的教育,当前有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即教育信息化;二是教学目标的现代化。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那么基础教育即要以学科为单位分类推进,在探索两者的全面深度融合中不断发展。
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领域,英语学科的研究实践领先其他学科,率先在听说能力训练,单词记忆,电影配音,人机对话和听说测试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一线英语教师不乏创新实践者,但在这个全新的领域,由于缺乏及时跟进的培训、缺乏优秀案例的总结和推广,也缺乏有高度同时又能接近实践的理论框架,大多数教师与研究人员对“深度融合”的理解有误解与偏差,还停留在“生动形象、激发兴趣”等浅表应用认识层面,对“融合”理解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是否应用或应用多少“量变”层面;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以“多媒体”满堂灌、网络平台操作取代师生互动交流等低效现象。此问题的症结在于信息化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处于“两层皮”的分离状态,并未达到有机地、深度地融合。 因此,基于英语语言本质特征与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开展“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教学法和英语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运用是当前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二、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课题的内涵界定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不同课型(如听说课、读写课等)的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研究可借鉴可操作的新模式与范型,构建课堂教学新结构。
此课题聚焦“深度融合”和“新型课堂结构”。“深度融合”强调的不是点缀式、浅表式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应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过程中各组要素间的关系:(1)信息工具与已有的教学设施间的取舍与组合;(2)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协调与改进;(3)数字资源的提取与加工。深度融合的路径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与学习工具,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新型课堂结构”强调的是突破传统,依托融入云平台的线上线下多维空间里的及时互动学习新形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从研究阶段到普遍应用已成为大趋势。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发布,世界各国也纷纷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2016年,美国发布了1994年以来的第五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在中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口号;2012年推出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战略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4);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核心是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和“一师一优
课”为代表的信息化课堂的普遍运用,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模式创新。并且,2015年修改后的《教育法》第一次为“教育信息化”加入了专门条款,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推动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2、关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
在中国,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在考试改革上,英语教育经历了一年两考和各地增加听、说、考的翻转。江苏、广东、浙江、重庆等省市采用了人机对话等听说测试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领先于其他学科,率先在听说能力训练、单词记忆、电影趣味配音等方面运用了信息技术。《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历经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心转移等大的调整。在确立语言性质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将成为应用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与思维发展的工具以及丰富教学环境创设的工具,达到促进教学结构、方式的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与学习能力的目标。
3、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
当前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此类文献表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着“深度融合”目标的达成。杨哲(2015)在《中小学教师信息与教学深度融合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在教师对“深度融合”的认识、态度与能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建设、努力引导、增强服务、优化培训、提高教师“深度教学”能力的建议。高宏蕊、戴军(2016)提出了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发展方向与教师网络研修有效性的新常态模式。(2)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王端民(2015)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要构建新型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深度融合;黄慧娟等(2014)指出一线教师将技术、环境与人等关键因素分离导致的“深度融合的困境”,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需要正确处理的几组重要关系:取舍与组合、学科与工具、设计与教学、讲授与教学等。(3)中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研究。胡颖(2016)从英语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与案例。如教师制作微型教学视频、利用在线测评系统等;夏春来(2016)探讨采用 “句酷”在线批改系统辅助高中写作评价;郑碧芳(2016)梳理了通过“睿易通”云平台实施电子阅卷、集体备课、平板上课的经验与反思。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不多,且大多停留在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学软件作用的描述层面上,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论证与问题解决式的路径与框架的梳理。尽管这些普适性的文献对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整合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四、本课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试点之一。
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水平较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最多是
充当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教师们误以为将多媒体课件取代 “黑板与粉笔”就是信息化的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处于非理想状态,这种融合并没有达到深度融合的标准,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的根本变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深度融合起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急需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当前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实证性成果少,且研究成果零散,不能满足对教学改进的指导需求。 作为基础教育中学英语研究者,我们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具体价值在于: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多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服务指导一线教学,突破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瓶颈,引领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五、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理论依据:(详述见附件)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语觉论
3.现代学习理念
研究目标:
1.“学术”的提升与发展。本课题将在相关理论与现有成果梳理的基础上,以当前“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为问题导向,探究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与有效路径,构建新型英语课堂模式与范型,丰富理论研究成果。
2.“实验” 的推进与检验。本课题组将基于多种信息技术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平台、数字化学习资源等),针对初中英语的主要课型:听说课、阅读课、读写课等开展课例行动研究。将实验法引入课题研究,由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到实验校承担实验任务,实验后梳理经验成果用于教学实践,进行检验、改进与提升,实现学术研究、课例研讨与经验梳理相互支撑,创新研究方法。
3.“成果” 的转化与应用。梳理综合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资源收集与教学效果评价等)、课例视频、论文等物化研究成果,及时在实验区进行试用、检验与修订,促进课题校先行应用,形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系列成果”。 通过教师培训、校本教研等方式推广研究成果,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内容:
本研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如何在时空上突破英语课堂的限制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在虚拟空间中以基于技术创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此框架下,以初中英语教学的三种主要课型:听说课、阅读课与写作课为依托,探讨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课堂评价模式,构建新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结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基于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初中英语听说课结构研究 2.多媒体支持下的阅读教学课结构研究
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作文评价模式研究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研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