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探讨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运用音乐感受能力去欣赏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综合,课内外的结合,培养学生个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欣赏的综合能力。 一、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任务。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理论,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两点体会: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提高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完成
第 1 页
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第二次试教,我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欣赏,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虽然有些说法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二)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锣鼓喧天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要以发展、激励、
第 2 页
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开拓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
(一)音乐与语文综合。
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朗诵几遍歌词,可以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因为“诗词”可以使非语义性、非可视性的音乐动态具有更明确、更具体的内涵,使欣赏者的联想、想象有更确定的范围。而“曲”又可以使词的情感色调变的更鲜明、更突出。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欣赏乐曲前,我先朗诵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开头四句诗导入新课,接着我再绘声绘色的描述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的摇曳。在欣赏过程中,随着典雅、优美的曲调的呈现,逐一出现配有诗句的优美图片,学生做到了眼、耳并用。无疑,学生已进入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领略到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音乐与美术综合
在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美,更好的表现音乐美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我先出示19世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