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数学广角内容,“抽屉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型,体现了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水平、推理水平和应用水平,是课标的重要要求。

一、教材例题分析

例1:本例描述“抽屉原理”的最简单的情况。着重探讨为什么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教材表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罗列所有的方法,通过完全归纳的方法看到在这四种情况都是满足结论的;还能够是说理的方式,先放3支,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时剩下1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入哪一个笔筒中,这时都会有一个笔筒里有2支铅笔。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有一般性。通过本例的教学,使学生感知这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两种思考的方法──枚举和假设,理解问题中关键词语“总有”和“至少”的含义,形成对“抽屉原理”的初步理解。

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首先探究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的情形。当数据变得越来越大时,如果还用完全归纳的方法把所有的情形罗列出来的话,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这时需要学生用到“反证法”这样一种思想,即如果所有的抽屉最多放2本,那么3个抽屉里最多放6本书,不过题目中是7本书,还剩1本书,怎么办?这就使学生明白只要放到任意一个抽屉里即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通过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学生是在经历“反证法”的这样一个过程。在具体编排这道例题的时候,在数据上实行了一个很细微的调整。在过去,因为数据的问题,学生会得到不太准确的推论,比如说如果是两个抽屉的话,最后得到的余数总是1,那么学生很容易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商+余数”本书(因为余数正好是1)。而实际上,这里的结论应该是“商+1”本书,所以教材在这里表现了8除以3余2的情况,这时候余数是2,不过最后的结论还是“把8本书放进 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通过这样的数据方面的调整,能够让学生得到一个更加准确的推论。

例3:跟之前教材的编排是一样的,是抽屉原理的一个逆向的应用。要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就能够把“摸球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教材通过学生的对话,指出了能够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反映了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很多学生误以为要摸5次才能够摸出球,这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教学反思

1、确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经过教材分析我确立了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并注重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水平,培养学生能实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从学生喜欢的“魔术”入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3、在直观操作中理解“抽屉原理”的相关概念,初步了解“抽屉原理”的结构特征。

在教学例1时,我通过直观地摆铅笔的经历,学生发现“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同时我鼓励没有学具的学生通过画图直观的表达自己摆的结果,培养学生用简洁的图示表达思路的水平,并找一名学生板书,结合摆、图、数字化的表达共同展示结果。

在对“至少”的理解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在“最多中找最少”。在表现四种结果的基础上,我提问:看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同学们能找出来吗?(第一种摆法中,总有一个笔筒要放进4枝铅笔。第二种摆法中,总有一个笔筒要放进3枝铅笔。……)

师:4枝铅笔放进3个铅笔盒中,不管怎么摆总有一个铅笔盒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可能是2枝、3枝、4枝。这句话还能够怎么说?(还能够说: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放进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是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测、尝试、验证的过程中逐步从直观走向抽象。

本单元的学习,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计算抽屉原理,去应用,而更多的是给出一个结论,让学生去证明这种结论的准确性。这实质上是一种数学证明的思想的渗透教学。所以,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猜测、尝试、验证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从直观走向抽象。在例1中针对实验的所有结果,在学生总结表征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你还能够怎样想?”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我引导学生借助平均分即每个笔筒里先只放1支,这时学生看到还剩下1支铅笔,这1支铅笔不管放入其中的哪一个笔筒,这个笔筒都会有2支铅笔。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至少有一个笔筒中有2支铅笔”的理解。最后,组织学生进一步借助直观操作,讨论诸如“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的问题,并不断改变数据(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让学生继续思考,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1)支铅笔放进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5、不足:

(1)本节课虽然重视了学生的直观操作,但是结合操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证明过程还不足,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表达结论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证明思想及清晰的表达自己思路的能力。这一点本节课做的不够充分。

(2)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可以在例1教学时,可以补充:“把5支铅笔放到3个铅笔盒里呢?8枝呢?”这样引导学生从平均分角度思考:“余下的2枝怎样放”,体会到余下的2枝也再平均分到2个盒子里,才能得到“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几枝”的结论,避免学生出现用“商+余数”的错误理解。这样一节课就一气呵成了,对于教材中的例2也理解了。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数学广角内容,“抽屉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型,体现了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水平、推理水平和应用水平,是课标的重要要求。一、教材例题分析例1:本例描述“抽屉原理”的最简单的情况。着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146g8a97r6h1tx45d7638ccg96n4k0071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