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数据通信系统检验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数据通信系统检验。 2. 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检验人员对设备运行数据掌握准确。
2.2 外业技术准备
2.2.1 单项设备上电检验之前,应确认设备配线正确、供电正常、接地良好。 2.2.2 系统检验前,设备单机检验应完成并合格。系统检验前应确认相关的传输通道良好。
2.2.3 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 3. 技术要求 3.1 路由器检验
3.1.1 路由器单机设备以太网接口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3.1.1.1 千兆以太网光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
-11. 5 dBm≤P≤-3dBm(1000 Base-LX); -9.5dBm≤P≤-4dBm(1000Base-SX)。 中心波长1270nm≤λ≤1355nm(1000Base-LX); 770 nm≤λ≤860nm(1000Base-SX)。 3.1.1.2 接收灵敏度
小于-19 dBm(1000Base-LX);小于-17dBm(1000Base-SX)。
3.1.1.3 10/100/1000 Base-T以太网电口通过五类非屏蔽线传输的最大距离应不小于100m。
3.1.2 路由器单机设备POS接口的物理层指标应满足《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 15941)的相关规定。
3.1.3 路由器单机设备V. 24数据接口特性应符合《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的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之间的接口》(GB 6107)的有关规定。
3.1.4 路由器单机设备V. 35数据接口特性应符合《数据通信34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GB 9951)的有关规定。
3.1.5 路由器单机设备E1接口特性应符合《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GB 7611)的有关规定。
3.1.6 路由器单机设备性能和QoS应符合下列要求: 3.1.6.1 端口吞吐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3.1.6.2 吞吐量下的包转发时延 高端路由器:小于1ms;
低端路由器:64字节IP包,时延小于1ms;512字节IP包,时延小于15ms;1518字节IP包,时延小于350ms。
3.1.6.3 丢包率
高端路由器:
路由器轻载(端口吞吐量10%),丢包率小于0.05%; 路由器重载(端口吞吐量80%),丢包率小于0.1%。 低端路由器:
路由器轻载(端口吞吐量10%),丢包率小于0.1%; 路由器重载(端口吞吐量80%),丢包率小于0.3%。
3.1.6.4 以最小的发送间隔发送数据流量,背对背的缓存能力应保证数据转发无丢包。 3.1.6.5 高端路由器路由表容量应满足支持至少250 000条路由,50个BGP对等,50个IGP邻居。
3.1.6.6 QoS策略应符合设计规定。
3.1.6.7 ACL访问控制列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3.1.7 路由器应支持下列路由协议,并具备相应的协议功能: RIP协议; OSPF协议; BGP4协议; IS-IS协议;
PIM-SM、DVMRP组播协议; MPLS协议。
3.1.8 路由器可靠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3.1.8.1 电源、系统处理器应该热备份,保证设备可靠工作。 3.1.8.2 设备接口卡具备热插拔功能。 3.1.8.3 现场软件版本更新设备可正常工作。 3.2 以太网交换机检验
3.2.1 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物理接口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3.2.1.1 千兆以太网光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
-11.5dBm≤P≤-3dBm(1000Base-LX); -9.5dBm≤P≤-4dBm(1000Base-SX)。 中心波长1270nm≤λ≤1355nm(1000Base-LX); 770nm≤λ≤860nm(1000Base-SX)。 接收灵敏度
小于-19dBm(1000Base-LX);小于-17dBm(1000Base-SX)。
3.2.1.2 10/100/1000 Base-T以太网电口通过五类非屏蔽线传输的最大距离应不小于100m。
3.2.2 以太网交换机POS接口的物理层指标应满足《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B 15941)的相关规定。
3.2.3 以太网交换机应具备下列功能: 数据交换; MAC地址学习; MAC地址学习时间老化; 组播; 地址过滤。
3.2.4 二层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3.2.4.1 对不同帧长的数据包能实现线速转发; 3.2.4.2 转发最小合法帧间隔的数据包无丢包;
3.2.4.3 64字节的数据帧吞吐量下的转发时延小于100μs; 3.2.4.4 丢包率小于0.01%。
3.2.5 三层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3.2.5.1 对不同帧长的数据包能实现线速转发; 3.2.5.2 转发最小合法帧间隔的数据包无丢包;
3.2.5.3 64字节的数据帧吞吐量下的转发时延不超过1ms; 3.2.5.4 二层、三层交换丢包率均为0; 3.2.5.5 路由表容量符合设计规定;
3.2.5.6 QoS排队策略和拥塞控制符合设计规定; 3.2.5.7 所支持的VLAN数量不小于交换机端口数量。
3.2.6 以太网交换机应支持下列协议,并具备相应的协议功能: 生成树协议(二层交换机); VLAN协议(二层交换机); RIP协议(三层交换机); OSPF协议(三层交换机); BGP4协议(三层交换机); IS-IS协议(三层交换机);
PIM-SM,DVMRP组播协议(三层交换机); MPLS协议(三层交换机)。
3.2.7 以太网交换机的可靠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电源、处理器具有热备份; 关键模块支持热插拔。 3.3 系统检验
3.3.1 全网路由节点均应连通。 3.3.2 路由策略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3.3 下列端到端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吞吐量; 数据时延; 丢包率。
3.3.4 VPN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3.3.5 防火墙及入侵检测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3.3.6 路由收敛功能及收敛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3.4 网管检验
3.4.1 网管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3.4.1.1 资源管理:实现设备管理、电路管理、路径管理、IP地址管理、软件版本管理、MPLS VPN管理、资源报表统计、资源预警等。
3.4.1.2 拓扑管理:根据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侧重层次,拓扑图可以有不同的视图:实
现拓扑自动发现、监视与浏览;实现基于拓扑的流量显示、资源显示、配置显示和故障显示等。
3.4.1.3 配置管理:实现对网元设备的配置,可保存历史配置信息并可对不同配置进行比较。
3.4.1.4 故障管理:提供列表形式的告警监视窗口,可在窗口视图上监视到网元的实时告警、对相关告警进行操作或启动相关网元的告警历史信息查询浏览;具备各种告警提示手段;支持告警过滤、告警转发、告警确认和告警升级、告警清除;支持故障关联分析。
3.4.1.5 性能监测与分析:对网络性能进行监测,可从网元、路由信息、端到端路径、网络应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性能数据的监视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前期预警。
3.4.1.6 路由管理:对网络中的路由实体进行监视,对网络路由信息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3.4.1.7 QoS管理:提供面向网络的QoS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网络层QoS参数配置、基于QoS的性能监测、基于QoS的流量分析等功能。
3.4.1.8 WEB信息发布:以WEB形式发布各种网管实时信息或统计信息。
3.4.1.9 报表统计:实现对网络业务、资源、故障以及性能等信息进行统计,提供多种形式的报告和图表。
3.4.1.10 VPN管理:提供VPN的配置、监控与图形化管理。
3.4.1.11 流量采集与分析:通过采集网络流量,实现对各个网络层次的链路负载和链路拥塞的分析,对网络流量流向及网络业务类型分布进行分析。
3.4.1.12 安全管理:防火墙功能。 4. 检验程序
数据通信系统检验程序为:施工准备→数据通信设备安装与配线→数据通信设备单机调试→数据通信系统调试→数据通信系统网管调试→数据记录和分析→故障分析和排除→全部数据检验合格。
5. 施工要求
5.1 数据通信设备单机调试
5.1.1 在进行接入网设备的调试前,应先确认已符合下列要求:
5.1.1.1 温度、相对湿度、粉尘要求、防震、防静电、防磁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机房交直流电源满足设备技术要求。
5.1.1.2 设备已可靠接地,电源线连接良好。
5.1.1.3 设备单机加电后运转良好,内置风扇正常启动,各单机显示告警状态符合当前实际使用情况。
5.1.1.4 各种业务接入时,已按设计要求和用户入网方式,分清接口类型,进行正确连接。
5.1.1.5 在连接各种终端设备以前,应检查接口之间(含连接线)的电气指标,满足传输频带、特性阻抗、允许衰减和耐压指标的要求。其功能特性应保证系统联调时设备工作正常。
5.1.2 设备单机加电后,应根据设计文件,参照产品说明书,对数据通信设备进行IP地址、路由协议等参数的配置。
5.1.3 检查数据通信设备出厂检验记录或厂验报告,下列项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规定:
5.1.3.1 接口性能
1000 Base-LX/SX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中心波长,消光比,接口上升时间,接口下降时间,数据相关抖动,光发送信号波形,光谱宽,接收灵敏度,接口误码特性,传输距离,半双工—全双工自动协商,全双工线路的流量控制,半双工线路的载波扩展式流量控制,半双工线路的背压式流量控制,过载功率,主从时钟自动协商。
1000 Base-T接口:误码特性,传输距离,绝缘电阻,漏电流,直通—交叉线自动协商,半双工—全双工自动协商,全双工线路的流量控制,半双工线路的载波扩展式流量控制,半双工线路的背压式流量控制,主从时钟自动协商。
POS接口:STM-1、STM-4、STM-16、STM-64光接口物理层性能,HDLC功能,LAPS功能,PPP协议。
ATM接口:光谱特性,平均发送功率,消光比,光线路码型,发送眼图,接收机灵敏度,过载功率,输出抖动,输入抖动容限。
5.1.3.2 路由协议
RIP V2:兼容性切换,认证状态,应答报文端口非法,应答报文条目值非法,应答报文条目中地址域为非法,应答报文条目中下一跳地址项非法,更新路由信息,路由删除处理,各种请求报文的响应,触发更新,不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
OSPF:OSPF协议的域内路由的计算功能,OSPF协议的跨域路由的计算功能,OSPF协议的外部路由引入功能,OSPF路由协议负载分担功能。
BGP4:BGP协议路由计算及引入的功能,BGP Peer数量,路由表容量,Path容量,EBGP负载分担功育旨。
IS-IS:路由器支持的IS-IS邻居数目,单个Level支持的is-is路由数目,IS-IS路由协议负载分担功能。
PIM-SM:邻居发送Hello消息,自引导BOOTSTRAP消息,发送和接收候选汇聚点(RP)报告消息,发送和接收加入/剪除消息,发送和接收注册消息和注册停止消息。
5.1.3.3 IP协议:ARP,IP,ICMP,IGMP,UDP,TCP。
5.1.3.4 防火墙性能和功能:最大规则数,包过滤,基于代理技术的安全认证,支持VPN,信息内容过滤,网络地址转化(NAT),流量检测抗攻击,系统管理。
5.1.4 参照相关测试规范或产品说明书,对路由器单机设备进粉下列性能和功能进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5.1.4.1 接口测试
1000 Base-LX/SX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接收灵敏度、过载功率; 1000 Base-T接口:通过五类非屏蔽线传输的最大距离; POS接口:平均发送功率、接收灵敏度; ATM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接收灵敏度。
5.1.4.2 单机状态检查:单机上电,终端登录(通过Console口登录),检查版本信息,检查设备状态,检查当前配置信息,查询接口信息,设置环回(Loopback)接口的IP地址。
5.1.4.3 性能测试:端口吞吐量,丢包率,包转发时延,背对背缓冲能力,路由表容量,混合包转发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