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决赛林丹技战术分析
王 雁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林丹与谌龙决赛中的技战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丹发球以反手短球为主;接发球挑正手底线为主要手段,辅之以放网和挑头顶区;林丹挑球、网前推球以及杀球失误较多;杀球作为他主要的主动得分能力,林丹的进攻能力依旧保持高水准;此外,林丹的连续得分能力强于谌龙,林丹得分的多拍回合集中在相持阶段(8~14拍)和超多拍阶段(22拍及以上)。 【期刊名称】《辽宁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9(041)006 【总页数】4
【关键词】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决赛;林丹;战术分析 修回日期:2019-11-01
2019 年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决赛又林丹与谌龙会师,结果林丹2∶1逆转谌龙夺得冠军,这也是林丹近两年为数不多的超级赛冠军。通过观看2019年比赛录像发现,林丹现阶段的“太极”打法已炉火纯青,比赛中林丹不断拉开谌龙,并步步紧逼,主导比赛。本研究从林丹的多拍能力和技战术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林丹转型后的打法特点,为林丹接下来的奥运积分赛之旅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9 年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决赛林丹与谌龙的比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收集和整理关于林丹和谌龙在技战术特点的相关文献,了解当前世界顶尖男单运动员在控制型打法上的技战术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录像观察法
观看林丹与谌龙在2019 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决赛视频,收集和整理两人在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数据,并总结林丹的技战术特征。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7 软件对比赛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9年马来西亚公开赛林丹晋级之路
马来西亚公开赛尽管是作为第三级别(super750)赛事,但由于“四大天王”之一李宗伟出身于马来西亚,同时羽毛球运动在东南亚的发展之好,这次比赛依然吸引了世界羽毛球高手的参加。此次比赛林丹的晋级之路可谓异常艰辛,首轮就对阵赛会三号种子选手周天成,在首局失利的情况下连赢两局拿下比赛,第二局更是在12∶19的情况下连得9分逆转取胜,这足以说明林丹目前依然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次轮对阵的是泰国的年轻选手苏庞余,尽管是2∶0 赢得胜利,但首局打出25∶23的比分也能显示出林丹的心理素质。四分之一决赛对阵日本选手常山干太,也是首局落败后连赢两局逆转取胜。半决赛对阵赛会二号种子国羽小将石宇奇,也是打满三局取得胜利。最后与赛会四号种子谌龙会师决赛,并2∶1逆转夺得冠军。
整个比赛除了与苏庞余的比赛,其他比赛都是打满三局取胜,一方面显示出36岁的林丹依然有良好的体能储备,另一方面对于掌控比赛来说,林丹仍然是世界顶尖选手不可忽视的对手。本研究仅从技战术角度出发,统计分析林丹和谌龙在比赛中的各个技术数据,对林丹的拉吊突击打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2.2 林丹发接发技术统计
现在世界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主要以进攻型打法为主,好的发球为得分创造机会。林丹和谌龙发球技术均以反手发短球为主,一方面是为了在发球上占得先机,不给对手形成一开始就进攻的态势;另一方面在于当今世界羽毛球打法特点决定了男子单打发球尽可能要避免高球,造成一开始就被动的局面。另外,世界羽联重新制定发球规则,要求发球高度不得高于1.15m,也是影响球员发球技术的原因之一。从表1 可以得出,本场比赛林丹共发球51次,其中反手短球48次,占比94.1%;反手高球3 次,占比5.9%。在首局发反手短球时因为脚提前离地被判发球违例一次。其中三次反手发高球均是为了改变比赛节奏而进行的发球技术的变化,但总体上依然以反手短球为主。
在接发球方面,林丹表面上显得没有那么积极。从表2 可以看出,林丹接发球放网次数只有10次,挑正手底线则达到34 次之多,占总接发球技术的69.4%。林丹选择大部分接发球挑正手底线有以下几个考虑:一是自己现阶段无法连续做到接发球控网抢攻,接发球放网后对手推挑自己的底线反而陷入被动局面;二是林丹左手持拍,谌龙为右手持拍,挑正手底线便于防守自己的正手位;三是对手谌龙并不是一个进攻型球员,尽管谌龙身高优势明显,但谌龙打法也相对保守,林丹在面对这样的对手时敢于接发球挑正手底线。从林丹的接发球主要为挑正手底线可以得知,林丹现在并不着急进攻,而是先拉开对手,控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