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印度与中国作为两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都经历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屈辱的殖民掠夺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时期。也都是正在崛起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国家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都正在奋力追赶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又不同于中国的道路,其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大有益处。
一、印度经济现状 (一)印度的国经济现状
印度人口负担沉重、产业结构不平衡、有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的矛盾等实际问题。三大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可以更鲜明地阐释印度的国经济现状。
第一产业现状:科技兴农仍任重道远。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相关资料显示,印度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是印度农业发展面临的长期现实问题。
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协调不足。目前,印度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能源工业亦发展迅速,尤其制药、汽车等领域发展前景更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大 。然而,印度电力供应仍很紧,此外,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的印度轻工业随着其
. . .
. .
整个工业格局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正逐渐让位于化学、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型工业发展中,明显没有良好的协调发展氛围,这俨然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较大阻碍。
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关键。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印度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相对乐观的,而且其优势也逐渐展现出来。印度拥有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及英语语言优势,这为服务业的快速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服务业势必会为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提供有力支持,进而有效促进其金融市场和旅游业的繁荣。 (二)印度对外贸易状况
1.对外贸易优势。印度是仅次于我国的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高素质人才丰富,正处于人口红利期,未来劳动人口多。
印度广阔的国土大多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与亚热带,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耕地面积为世界第二。约7500km的海岸线支持了印度渔业的发展。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国土面积的30%。旅游资源巨大。印度占据重要的的战略位置。陆过境部分既是文明发源地,又是北方国家通往印度洋的门户。
2.对外贸易政策。独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印度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也称“向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贸易赤字问题),也就是出口替代战略,刺激出口。
3.对外贸易规模。外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外贸总额不断增加。2008—2009年度的贸易总额是1990—1991年度的11.58倍,是2000—2001年度的5.14倍。2008—2009年度,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国生产总值的42.37%。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提升,对外贸易
. . .
. .
对印度GDP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8—2009年度,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国生产总值的42.37%
4.对外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是印度最大的外汇储备增加源泉,2010年印度在全球服务出口领域位居第十,软件行业是服务出口的第一大产业,是印度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货物贸易主要出口商品是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主要进口商品是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和机电产,2010年印度成为全球第20大货物出口国。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同为发展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50年前,两国都是比较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进入21世纪初,两国都取了长足进步,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1.中国(世界工厂):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2.印度(世界办公室):印度与中国相反,它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
. . .
. .
2003年有2万美国人的税表财会统计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印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开放,而此时与开放初的中国大不一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二是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虽然文盲的比例较高,但它却是一个人才大国。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而确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国的地位。印度的大学为印度培养了数量仅次于美国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依靠这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英等国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当高。
三是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印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发展滞后,问题重重;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国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贮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东南部,运输压力大。
四是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灌溉面积则高居世界之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二)对外经济战略比较
1.印度: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印度从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的贸易政策;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市场的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由于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
. . .
. .
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国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很低,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
2.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总额只有15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年份额不到1%,而到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2004年,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额与GDP之增长70%以上。而印度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只增长23%。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对要大一些。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政局动荡、议会反对党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国,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围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有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了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人才和法律制度优势得到了凸现。
三、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中印同是两个发展国,两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代都遭受了殖民掠夺和压迫,印度独立和中国建国以来都经历了5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在发展的初期都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但在80年代以后逐步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劳动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印度的发展模式是知识密集型、以服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