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着眼于从企业外部环境出发,对企业的内在因素未做深入研究,给人以欠缺之感。
从80年代开始,为克服波特战略思想的局限,同时在研究多元化公司选择相关性或非相关性多元化战略以获得新的经营领域的竞争优势等问题的过程中,以普拉哈拉德、哈默、斯多士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逐渐兴起,并取代定位学派而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同时也意味着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研究从企业外部的行业结构与定位观向企业内部的能力观转变。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竞争理论也先后出现其中引起很大反响的是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提出“蓝海战略”,它提出没有永恒朝阳的产业,也没有永恒卓越的企业,企业保持卓越有多久?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它不断开创蓝海。因为在红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竞争会日益激烈,企业发展空间必定越来越小,所以“摆脱红海,跳入蓝海”才是企业的卓越之路。
2.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演进
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其内容一般由竞争方向(市场及市场的细分)、竞争对象(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竞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构成。综观近20年的国际理论研究成果,可将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思潮大致划分为三个相继出现的主要理论流派,即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
首先,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就首推美国着名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还有影响较为广泛的当数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他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理论及
其分析框架,在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框架中,S 是指企业的强项(Strength)、W是指企业的弱项(Weakness)、O是指环境向企业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是指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Threats)。其次,所谓能力学派,是指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最后,资源学派试图“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80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研究取向)与产业和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主题)结合起来”,从而在上述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巩固安德鲁斯早年所建立的SWOT经典分析范式。
1.结构学派:竞争战略的产业选择与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
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主要环节。以竞争优势为中心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又一创新。在他看来,“竞争优势是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每一基本战略都涉及通向竞争的迥然不同的途径以及为建立竞争优势采用战略目标景框来框定竞争类型的选择。”因此,实施竞争战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寻求、维持、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为了系统识别和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波特提出了“价值链”这一重要的理论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以独特方式联结在一起的九种基本的活动类别构成的”,具体是指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五种基本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四种辅助活动。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差异就代表着竞争优势的一种潜在来源。对此,波特强调指出:“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显而易见,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对于我们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大幅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能力学派:竞争战略的行为与过程分析理论
能力学派的出现源于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局限性。产业结构虽然是企业竞争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产业结构的特征和演变只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按照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波特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但对企业“能够做的”方面却语焉不详,因此,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管理学家就“越来越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分析”。另一方面,能力学派的兴起也得力于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反思。
3.资源学派:竞争战略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
资源学派的某些理论观点在80年代中期就出现,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长足发展,目前已基本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如前所述,资源学派试图“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80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研究取向)与产业和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主题)结合起来”,从而在上述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巩固安德鲁斯早年所建立的SWOT经典分析范式。显而易见,从结构学派到能力学派再到资源学派,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发展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资源学派初步实现了对竞争战略理论的一次集大成,强调“资源”问题的重要性,是资源学派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在其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柯林斯和蒙哥马利看来,资源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的总和,因此,一个企业要获得佳绩,就必须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并将其配置到拟定的竞争战略中去。
2.2 企业竞争战略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上述三大理论流派的考察与评估,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已日趋成熟和完善。但从另一方面看,企业竞争理论总是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战略的目标及策略也会随之改变。现代社会企业竞争战略又有了新的定义:
2.2.1 基本竞争战略
波特认为,战略是要创造一个唯一的、有价值的市场定位。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定位战略是:成本领先、差别化、专一经营
1.成本领先战略
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决定成为所在产业中实行低成本生产的厂家。当市场中有大量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实现产品差别化的途径很少、购买者不重视品牌差别、或存在大量讨价还价购买者时,企业应努力做低成本生产者,要通过使价格低于竞争者而提高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将一些竞争者驱逐出市场。宜家家居实施的就是这种战略,尽管宜家在中国的价位显得较高,但是在西方,宜家公司的定位是:专为喜欢低价位而不需要提供服务的顾客提供居室商品。所有的大型超级市场实行的都是成本领先战略。 2. 差别化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在顾客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差别化要求企业选择那些使自己别具一格而又不同于其他竞争企业的特质。差别化可以建立在产品本身的基础上,也可以以产品交货系统、营销方式及其他因素为基础。例如,卡特皮勒的差别化战略是以其产品的耐用性、服务、零配件货源和出色的销售网络为基础的。各高档商场
实行的是差别化战略。 3.专一经营
这是以在一个产业内狭窄的竞争范围里进行选择为基础的。企业通过完善适合其目标市场的战略,谋求在它并不拥有全面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该战略有两种形式:着眼于在其目标市场上取得成本优势的叫做成本专一经营;而着眼于取得差别化形象的,叫做差别化专一经营。小型专卖店实行的是专一经营战略。
2.2.2 合作战略
当企业自身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使得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持续获利能力出现瓶颈时,出于组织利益的考虑,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就产生了。当企业间的合作是一种战略行为时(例如,企业出于获取重要的发展机遇、某种战略性资源或对企业发展有重大价值的技术等战略性动机而进行的合作),就构成了企业的合作战略。
2.2.3 动态竞争战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外部环境不断的变化其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企业管理需要以动态的形式来进行,且在公司内形成动态战略能力。彼得·德鲁克说:“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经营的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顾客。”也就是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能力竞争,最终要想在竞争中胜于对手,则应从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而且要把战略和能力有效地结合。我们可以把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看作近期能力,把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看作远期能力,并且远期能力关系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因为以往的积累形成现在的能力而对现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