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财政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目标
一 新课
财政政策的含义
概念: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运用财政这一手段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从而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的措施的总称。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大萧条之前,资本主义发展得很顺利,一片田园牧歌似的景象。世界和平,生产增长,福利持续改善,资本市场欣欣向荣。市场机制一直有效发挥作用,既然企业生产的东西能卖出去,企业愿意雇人,基本没有失业的人。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做个守夜人就好。至于未来,更无须多虑,只要市场机制一直有效,未来必定是乐观的。
1929—1933年旷日持久的大萧条,碾碎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美梦,市场机制的缺陷暴露无遗。生产急速下滑,大批工人失业,露宿街头,人们看不到希望。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没有兆头地突然雪崩,人们疯狂抛售,1929年10月29日指数跌幅达40%,大萧条由此开始。大萧条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4000万人失业,单是美国就有1700万人失去工作。市场上东西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人们绝望至极。资本主义这艘大船行将颠覆。
当时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对大萧条的惨景苦恼不已。他所崇拜的老师——马歇尔的经济学,不能解释大萧条的现实,当然更开不出治病的药方。在痛苦之中,凯恩斯做出了抉择,否定了自己老师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创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也就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因此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大救星”。
凯恩斯认为:危机是人们不愿意买东西的结果。一旦东西卖不出去,厂家下一回就不敢再生产这么多了,必须减产;减产了,资本家一定解雇工人;失业的人没有了收入,就更买不起,于是就得再压缩产量,让更多的人失业,东西就更卖不出去。这个恶性循环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就爆发了。凯恩斯说,既然个人、家庭、私人企业不愿意买,那就动用另一只手,看得见的手,让政府出钱把剩余的东西买走。即迫使政府从背后走上前台,进行干预,对混乱的市场进行调控,宏观调控应运而生了。而政府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市场失灵领域。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 财政政策的类型
1. 按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减税或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赤字刺激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财政赤字:
政府出钱把剩余的东西买走。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很简单,借来的。
人们不买东西,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不愿意花钱。如果家庭有钱不花,那政府就可以用发债的方法借过来。借债是有利息的,反正这个时候生产什么都
卖不出去,谁也不敢再生产,何不把钱借给政府生点利息呢?政府把钱拿过来之后,就可以把市场上卖不动的东西买走,东西卖光了,就得再生产,增加生产,就必须增加工人,失业的工人重新回到工厂,有活干,收入就增加了,就可以去买东西,政府的购买带动了民间的购买,于是雨过天晴。
政府借的钱就是国债,所有的国债都是财政赤字。这就是著名的赤字财政政策。靠政府花钱搞赤字的办法拉动经济,叫“凯恩斯主义。”
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增税或减少财政支出来抑制需求。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反。
中性财政政策: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对经济发展起中性作用。
2. 按照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可分为税收政策、公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公共支出政策、预算政策等。
3. 按照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指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能够自动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如累进个人所得税(通过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失业救济金、社会救助计划等。这些财政政策都遵照法律规定的收入和支出制度自动执行,财政收支的升降自动由经济周期的波动决定。 相机扶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现实情况,灵活改变税收和财政支出,以达到实现总供求平衡,熨平经济波动的目标。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4. 按照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即将财政政策本身的内容与对经济运行状况 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总量调节政策 结构调节政策
三 财政政策目标 1. 宏观调控
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方式,也是政府为达到自身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主动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调控经济的活动。 作用:反映了执政党及异国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内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市场经济运行特点:
1. 各种经济活动都掩盖在交换关系之下,经济运行的透明度很低。
2. 市场经济是开放体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影响日益显著,经济运行过程日趋复杂。 例如在凯恩斯时代,政府不过是“守夜人”,是个小角色,市场才是绝对的主角。面对市场失灵带来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激进地指出,政府干预下的开支可以完全是浪费性的。只要钱支出去就好,不管干什么都行。“造金字塔、地震深圳战争都可能对增加财富起作用。”“只要总需求增加了,经济就能从衰退的泥潭
中爬出来。”
美国最先试验了凯恩斯主义。从公路、水堤、礼堂,到机场、港口、住房建筑等进行大量投入。政府在这些公共项目上的支出,从1929年—1933年的100亿美元左右,逐步提高到1936年的150亿美元。政府投资带动了民间私人投资,到1936年,私有企业投资业达到了100亿美元。3年后,美国的国民收入与消费上升了50%。凯恩斯主义拯救了美国。有了美国做榜样,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危机度过去了。因此宏观调控着手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条件供应与需求,来达至计划经济之目标。
2. 宏观调控内容
(1)经济增长:是每一个国家都追求的发展目标,也是增加全社会物资供给,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基础。
经济增长率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GDP增长率 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年经济增长率在3%以内
中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年经济增长率在4%—6%以内 高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年经济增长率大于6%
(2)充分就业:一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就业机会;二是指在岗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问题。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意味着劳动效率的提高。
隐形失业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又名亚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如公司并未炒你,但薪水从原来1万多元降到2000元,这便是“亚失业”现象。
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失业率。失业率的高低是判断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否平衡的主要标志之一。一般失业率在4%以下被视为经济体系已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曾经讲过一个笑话:伦敦的周边有很大废弃的矿井,政府可以雇人把废井里的杂物清理出来,把金币埋到井底,再雇人把杂物扔回去掩盖金币,然后再雇人清理杂物……经过这样几个反复,经济危机就可以解决。
这虽然是个笑话,可是包含着解决问题的真理。因为人都失业了,不管是什么活,只要给钱,就一定有人干。有了钱,就可以买东西,东西卖出去,就可以继续生产,失业的工人就会重新上岗。
按照常人的理解,雇人干这种事情,纯粹是浪费,没有任何意义。可是,这只是很小的浪费,它避免了更大的浪费,也就是大量劳动力失业。而且除了干这种没用的事,其他的事情都没得干,因为东西已经更多了,不能再生产了。这就是凯恩斯不同于常人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