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积累。 内容 古诗三首 课时 2 内容简说 《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作者通过描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讴歌了少教学要点 少年中国说 (节选) 2 年中国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1、会写“祭、乃”等30个生字;会认“乃、熏”等3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哼”;会认读“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4、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圆明园的毁灭 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2 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海防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把自己亲手种植的小白菜送给视察小岛小 岛 1 的将军吃,而将军最终把菜倒进汤里与战士们共享的事。表现了海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和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将士之间互相关爱的深厚情谊。 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写作主题。 习作 3 二十年后的家乡 2、围绕主题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样子,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完整生动地描述出来。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累 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语的异同,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学会给句子加标点。 4、通过诵读,积累词语,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策略:
1、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
2、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
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示儿》《题临安邸》
课时目标
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
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设计意图】
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