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类 别 名 称 释 义 根据历史典故、民间神话传说得名。《[嘉庆]义乌县志》童楷序:邑以乌名,志孝也。乌伤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卷十:“东阳颜乌以纯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所居之村,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至孝,故慈乌来萃。衔鼓之兴,欲今聋者远闻,即于鼓处置县而名为乌伤。王莽改为乌孝,以彰其行迹云。;一说:古越国时称乌上,”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秦始皇平百越后,要统一中国,不允许越国的太阳重新升起,所以建县时把改为乌伤,意为越国的太阳已伤,再也无法升腾;一说:乌伤为古越语地名,其意不古县 义乌市 详。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称义乌县。县名义乌与县名乌伤,其义无别。《孝经·三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清嘉庆《义乌县志》载:唐虞为《禹贡》扬州之域,荒服之地。自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于越,此地在其西鄙。历商至周皆属于越,战国时为楚并,乃属楚。秦嬴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公元9年)时,改县名乌孝。东汉建武初复称乌伤。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会稽郡西部设东阳郡(郡治长山),乌伤县属东阳郡。历晋南朝的宋、齐朝二百三十多年,情况不变,梁、陈、隋、州郡名称屡变,隶属关系未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乌伤置稠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割稠州置乌孝、华川两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稠州,建义乌县,这是义乌县名之始。辖境虽有变化,但义乌县名经一千三百余年,一直未变。1988年撤县改置义乌市(县级)。 义乌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代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历史名人。 以吉祥嘉言得名。据《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天竺国达摩,在南朝梁代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到了乌伤,募建香山寺。梁代普通二佛堂镇 年(公元521年),为纪念胡僧人嵩头陀投磬救助洪水灾民,后人于投磬处建“渡磬寺”,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人们就以上下联的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而渡磬寺又称古佛堂。 古镇 以亭得名。据《民国义乌县志稿》载:“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4-936年),忠壮太尉鲍禄义亭镇 阵亡乌伤,勅葬蓬塘筑室墓西铜山麓。宋乾道年间,九世孙节度使瀚,购地筑亭行人憩息,遂号义亭,迁为里居。”沿用至今。 以地理位置得名。原名蒲墟。蒲,一种水草,可编席;墟,乡村集市。原是以交易蒲草及制品的集市,故名蒲墟。据《網山朱氏宗谱》载:晋永兴初(公元304――305),泛赤岸镇 遂家蒲墟村,日后簪缨蝉联,每钜族联姻,亲近郊送,伞色旌旗灿烂,映派两岸尽赤,乡人荣号曰赤岸。西晋永兴初(公元304――305)朱泛仕东阳、临海二郡太守,善乌伤风土淳厚秋满遂家蒲墟居焉。西晋时称蒲墟,南齐改称赤岸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