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 3. 为具牛酒饭食。(西门豹治邺) 4.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 缘
1.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论积贮疏) 2. 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 缁布衣,锦缘。(礼记·玉藻) ⑴ 注
1.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2.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 3. 注焉而不满。(庄子·齐物论) ⑵ 徒
1. 舍车而徒。(王充《论衡·问孔》) 2.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答李翊书) 3.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⑶ 居
1.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2. 孔子居,曾子侍。(孝经·开宗明义) 3.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冯谖客孟尝君) 4.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⑷ 货
1. 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汉书·叙传) 2.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3. 有屠人货肉归。(蒲松龄《狼》) ⑸ 昭
1.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2. 昭昭然白黑分矣。(答李翊书) 3. 昊天孔昭。(诗经·大雅·抑) ⑹ 偷
1.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2.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3.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楚辞·离骚) ⑺ 被
1.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张巡守雍丘) 2.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天论) ⑻ 竟
1. 王不越竟,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2.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3.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 1. 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自知)
2. 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自知) 3.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自知)
4.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 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韩信拜将)
6.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韩信拜将) 7. 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韩信拜将)
8.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9.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10.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11.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12.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答李翊书) 13.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答李翊书) 14. 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段太尉逸事状) 15.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 1.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 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 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 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 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 17.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
1.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自知) 2.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韩信拜将) 4.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置 : 1.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韩信拜将) 2.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3.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4.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5. 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6.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段太尉逸事状) 7.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1) 一、填空 :(13分)
1. 传注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2. 义疏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3. 集解体是_________的体例.
4. 赋可分为四种,它们是__、__、__、__。 5. 按姚鼐的分类,《韩非子》属于___,《艺文志序》属于___,《钴潭西小丘记》属于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被动句?并对划有线的句子加以结构分析 :(10分) 使用下列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 〕(省略号)。
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故〔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 〔怀王〕为天下笑。 4. 汝可急去矣,〔汝〕且见禽。 5.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4.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5.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并说明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或具有何种意义(24分)
1. 王见之,曰:“牛何之?” 2. 之二虫又何知?
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 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7.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9. 以羽以巢,而编之以发。 10.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11.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12.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五、注明下列句中黑体字词的词义 :(8分) 1. 厉王虐,国人谤王。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4.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5.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6.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8. 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
六、标出下列七言律诗的平仄(字下加“·”的是入声字):(10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看”读阴平,音kān.
七、标点、语译上面一段文字,并语译下面一段文字 :(25分)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④,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⑤,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注:① 闵(mǐn):“悯”的古字,忧虑。 ② 揠(yà):拔。 ③ 麾(huī)下:将帅的部下。 ④ 二千石:指俸禄。 ⑤ 讷(nè):语言迟钝。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2) 一、填空 :(10分)
1. 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__的体例,义疏体是一种既__的注解体例。集解体是__的一种体例。
2.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赋的内容与形式也有所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 3. 句尾语气助词的“乎”主要表示__的语气,“也”表示__的语气。句首语气助词“夫”表示__,一般又称为“发语词”。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2分) 1. 谓之: 2. 谓: 3. 拗救: 4. 孤平: 5. 骈体文: 6. 论辨: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10分) 1.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2.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 3.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4.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5. 汝可急去矣,且见禽。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的词属何类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8分)
1.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商君欲之他国。
4.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5.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6.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7.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8.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9.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五、下列句中标“·”的是什么词?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是什么?(20分) 1.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2.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3.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6.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7.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8.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9.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 六、标明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带“·”的是入声字):(10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3) 一、填空 :(12分)
1. 文体是指文章的__。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有三个,它们是__、__、__。 2. 古书注解的主要体例是__、__、__。
3. 句首语气助词“夫”表示要__,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语气助词“也”表示__的语气,“乎”
主要表示__的语气。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0分) 1. 之言: 2. 貌: 3. 序跋: 4. 三平调: 5. 粘对: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特点,并将画横线的句子作结构分析 :(12分) 1.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2.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的词属何类词?它们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16分) 1.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 “我之怀也,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5.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 6.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7.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8.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五、指出下列句中标“·”的词是什么词?说明它们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20分)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3. 窃为陛下惜之。
4. 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夜。 5.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6.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7.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8.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0.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六、标出下列五言诗的平仄,并说明是否有不合格律的地方(带“·”的是入声字):(10分)
晚 情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七、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20分)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4)
一、填空 :(10分)
1. 古书注解主要有三种体例,它们是__、__、__。
2. 按语言形式分类,古代散文可分为__、__、__、__等四类。 3. 句尾语气助词的“也”主要表示__的语气,“矣”主要表示__的语气,“哉”用来表示__的语气。
二、简要解释下列名词 :(12分)
1. 貌: 2. 读为: 3. 平仄: 4. 粘对: 5. 赠序: 6. 箴铭:
三、说明下列被动句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10分)
1.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2.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回。 4.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指出下列句中带“·”词的词性,并说明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18分)
1. 爱共叔段,欲立之。 2. 狼度简子之去远。 3. 王见之,曰:“牛何之?”
4.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