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19年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一、 从经典著作中澄清对“人”认识上的理论误区 首先,“以人为本”要解决何谓“人”的问题,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建立在对以往的旧的“人性”论的鉴别与批判的基础上。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古代现代、还是东方西方哲学都有共同的话题,即世界以人为核心的存在问题。”不同哲学观点下对人性的观念有所不同。在哲学史上,围绕着对“人性”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在理解人时往往强调人的精神,把人规定为精神的存在物,从而把人性归结于抽象的精神性,这早已被公认是不正确的结论。近代以来,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则把人理解为自然存在物,把人性归结为单纯的自然性。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的理解纳入了社会历史进程中,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种不同的认识取向下指导的实践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由于早期资产阶级管理学家形而上学地机械地理解“人”,因而将人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单纯的或几种特性,并运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中,以提高劳动效率,获取更多的利润。例如,泰勒提出的“经济人”理论,将人理解为经济利益而工作的人,不顾工人感

情、心理需要,通过金钱来刺激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以提高生产率;梅奥的“社会人”把人理解为受人际关系影响的人,通过对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的调整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联络来激发工人工作的积极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将人的自我实现作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认为人只有发挥自己的潜能,显示出自己的才干,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论者不能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人类历史,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从而也就不能够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有清晰的认识,最终在理论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这种人性论指导下的资本主义管理实践,财富成为追逐的主要目标,人的发展只能从属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在实践中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加剧了阶级的对立。与此相反,马克思指出,作为现实的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一论述,科学地考察了劳动人民的生存前提,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人的最高价值目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同时也注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其次,“以人为本”应是对古代“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东方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我国古

代,一些思想家提出了“民本”思想。如《管子?霸业》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的词句,《孟子?尽心》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及《荀子?王制》中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表述到了今天依然让人记忆犹新。不可否认,这些观点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表明了中国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对民众疾苦的体察和对民众力量的认知,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受到阶级地位和世界观的局限。这些言论既不是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也不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而提出,而是当作一种“驭民”和“治民”之术,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与真正现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一定距离。对此的鉴别,要充分肯定其进步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古代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与当今“以人为本”思想上的本质区别。

第三,“以人为本”为核心应对西方“人道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批判。

西方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智者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被认为是肯定人在宇宙万物核心地位的最早言论。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现世幸福生活,尊重人的意志,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7-18世纪,人道主义思潮扩展到了政治领

域,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等,成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面旗帜。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其本质上是一种脱离实践的,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人性论。在实践上也带有极大的阶级欺骗性。这是因为他们不是把人性看作历史的,具体的,而是从所谓不变的、 普遍的、抽象的人性出发,实质是从资产阶级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诉求。在当代世界,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思想还成为西方某些政治势力以人道主义为名,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以“人道主义”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这些都不应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应有之意。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去理解、把握、看待、理解人,才能够真正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以上分析看出,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是既融合了中西方哲学人本思想的精华,又是对旧“人本”思想的扬弃和否定。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新的发展哲学。

二、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中把握“以人为本”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必须以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与前提。因此,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应追根溯源,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的语境中来进行解读。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前提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这些个人就是‘现实的个人’”。在其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后,1894年1月3日,有人请求恩格斯为1894年3月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词,要求他从已有著作中找简短的语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则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来对此进行概括总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和改变的哲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与最高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还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中,最终起绝对作用的是生产力,而在生产力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人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他认为,在整

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19年文档

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一、从经典著作中澄清对“人”认识上的理论误区首先,“以人为本”要解决何谓“人”的问题,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建立在对以往的旧的“人性”论的鉴别与批判的基础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古代现代、还是东方西方哲学都有共同的话题,即世界以人为核心的存在问题。”不同哲学观点下对人性的观念有所不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zxb06tnst5uqa87qzsz8c83h0epna0169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