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成都摸底测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B.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
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AI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9.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6分)
7.(3分)D(“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这一结论,原文无据)
8.(3分)C(A 项,原文无“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的信息。B项,文章是“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并未否定其他物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D项,所举事例意在表明人类因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而做防范准备,不能得出“风险完全可控”的结论)
9.(6分)(1)(3分)问题一: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建议:改革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步伐。
(2)(3分)问题二: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
(每点3分,问题2分,建议1分,先集中答问题,再集中答建议也可)
成都七中零诊模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12 分) 材料一: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42 亿人,家长翻倍,要是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们,被裹挟进“作业”洪流中的成年人,称得上浩浩荡荡。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乎成为全民痛点,以至于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解决不可的“民生短板”。
面对“痛点”,教育界一直在想办法,比如重庆教育局刚刚出台新政: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试点每周无作业日。这些年,教育界隔三差五便会有数瓢凉水泼向沉重的课业
负担,却效果不明显,甚至火上浇油。比如: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了,名校选拔却偷偷考上奥数、英语了;学校减负了,社会上补课考证热却在飙升,培训班四处“占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学生负担不降反升……原因何在?终点高悬着应试大锤,“谁减负谁倒霉”啊!教师们一边诉苦一边留下如山的作业,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陪娃爬“山”。令人遗憾的是,亿万家长亿万娃,耗费心力做的这一切,却可能是无用功。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教育者再不转身,再不警醒,就不只是误人子弟那么简单了。
(摘编自《靠什么纾解“作业压力”》)
材料二:
(摘编自《2017 年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 材料三: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教育存在课业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的问题。课时多、作业多、课程多、教辅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现象,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实行“减负”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作业减少了,心理负担却没有减轻;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指标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老师与家长们不敢轻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等等。我们应该看到,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除了完善“减负”措施,进一步落实“减负”政策之外,负担背后关联的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评价方式,招生考试制度、学习模式、教育公平等等。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需要对这一系列深层次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变革,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更加活泼,得到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我国中小学课业压力仍繁重》,有改动)
材料四:
芬兰人崇尚“少即是多”的理念。他们认为,学习占用的是儿童生命中比较关键的时期,而这段
时期更重要的是激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并开发其创造力。为了弱化同学之间竞争,使中小学生远离压力,芬兰中小学生普遍没有课后作业。即便是高中生,每天作业最多也不会超过30 分钟并且没有补课的习惯。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芬兰的中小学生们经常在课后参加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据“国际学生能力测评计划”结果显示,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突出。这与学校在课余时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所营造的浓厚的阅读氛围密不可分。
大部分日本中小学生在暑假期间需要完成名为“自由研究”的特色作业。它包括手工制作、社会
调查、自然观测等。上有各种各样的站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自由研究”的题目、如何开展研究,
书店里也有各类相关图书和图册出售。秋季开学后,日本中小学会举办“自由研究展”,展示学生自制的大型海报等。
在马来西亚,家长也很少让孩子参加补习或者特长班。真正吸引马来西亚中小学生的是参加“制
服团体”。“制服团体”包括童子军、少年警察、少年军等等,是马来西亚中小学生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完成技能考核过程中,中小学生们可以扩充自己的急救知识储备,提高野外生存能力、自理能力等。
(摘编自《盘点国外学生如何做作业》)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几年我国教育界面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不降 反升。
B.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几乎成为全民“痛点”,世界各国目前都已制定了相应措施着力解决。
C.要想让中小学生负担真正地减轻,就必须对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变革,而不能片面地进行“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