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几点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指出:“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这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同处于一个过程,它们又都以知识为基础,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而在实际教学中又不同形式地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与大纲相悖的事例。本文将从发展学生智力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是受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教师和社会环境对它的影响是重要的,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对发展智力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是由重大影响的;社会环境对发展智力就如新闻对大众的舆论导向一样是不能忽视的。 (一)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认识误区

1、教师认识的偏差,阻碍智力发展

素质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正式提出作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与素质教育认识完全相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知识轻能力。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一堆僵化的东西。二是语文素养无所不包。所谓语文素养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通过教学及课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如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将语文素养理解成为无所不包的“筐”,把握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把什么都当作语文教学的内容,那么语文教学就会走过教学目标之外,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所学知识少、学习知识慢、学习效率差。学生的收获也不会增加。

究其原因这是教师认识上的偏差所带来的结果。首先,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的思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已成为人们千百年来不变的信条。教师是什么?就是教学生知识的。教师是知识、学习及权威的化身,学生只有好好听、好好学的份儿。听老师话的就是好学生,好学生使家长在老师面前又有面子,这样好学生在家里受欢迎。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易行。教学过程三个中心: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五个环节:预备、复习、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操作起来程序一致,标准统一,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再加上必要的训练,强化记忆。也许与素质教育相悖,但一些教师就换个说法以顺应素质教育。“有的校长甚至提出了‘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扎扎实实做好应试教育工作’的说法。”[1]尽管单调,也许费时,但在

现在的应试制度面前,给教师带来“理想”的教学成绩、经济效益和社会荣誉,所以被众多教师所“钟爱”。

其次,目前语文教学的矛盾导向,使语文教师的认识产生了困惑。一方面,各类教育期刊连篇累牍地刊登后现代课程理论:接受美学、多元智能、结构主义等使教师应接不暇;而另一方面,这些期刊又用很多篇幅登载语文教学的应试技巧,如模拟试题、命题指南等,两个比较还是后者实惠,后者能为教师带来实惠而且还是应试技巧,使用起来针对性强、成绩立竿见影。加之在语文考试中知识才是考试的重点,学生、家长想要考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谁又能不听老师的教诲呢?即便是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语文素养该怎样把握、怎样教又让教师没有了标准、没有底,也就不难看出教师的认识对学生的影响了。

教师认识中如果只重视知识,忽视知识与智力、能力的关系,就会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阻碍。因为知识与智力是培养能力的双翼,缺了哪一方面,能力都不能“飞”。以知识为主的基本功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固,能力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根之木。而且智力是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智力不发展,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

2、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弱化和人文性的加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一表述在解答了人们长期以来关于语文的性质界定的疑惑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教师们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3]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 、感悟、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便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不引导学生理解字词难点,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的工作。其实,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之中,工具性是语文的基础,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内容,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而人文性是文科学科中所共有的。在中小学阶段,语言文字的教学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发展学生智力前提。过去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是一个偏误,现在把过多的目光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也是一个失误。过去枯燥、乏味、沉闷的只重视工具性的课堂我们已抛弃,而现在只重人文性,课堂活跃、积极性高涨而并无“基石”的课堂教学却博得满堂喝彩。正如吴心田老师在《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及力戒虚浮之风》中所举:我曾听过一节初中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这节课起码有两个问题:一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个任务没有得到体现,二是没有使学生理解作者在《马说》中的立意主旨,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伯

乐”的重要性。教师别处心裁地把教学的重点移到了另一方面。难怪课后有的老师说:“这是语文课吗?文言文教学这样上行吗?”我还听到一位著名校长听完一节高中语文课后说:“我觉得这不是语文课,而是一节哲学讨论科,语文课不应该这样上。”更有甚者,在语文教学比赛中,有的老师只选择从几个人文性问题进行讨论,而“语文”本身的因素淡漠,这样的课在评议中被大加赞扬,甚至被评为“优秀课”。[4]其实冷静后想一想,没有了工具性作支撑、作基石,人文性就如一座没有基石的大厦,是经不起风吹雨打和检验。

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所以我们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决不能片面的对工具性或人文性的单一强调。相反,在语文教学中该背的要背,该记的要记,要理解的一定要理解。这些必要的背、记、理解同发展智力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毫无疑问,日益增多的知识积累,必然给学生的智力发展以积极的影响。有人说教学中重要的不在教知识,而在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从强调发展智力的重要性的角度说的,不能理解为知识教学或工具性不重要,造成新的片面。

(二)、语文教育的社会环境,制约着智力的发展

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智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出为实现发展学生智力所必要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把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在实际中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1、语文教学资源单一,缺乏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

语文教师上课光靠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只在课堂上打转,学生的智力会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天地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他们具有广泛的知识材料,智力的发展才有广阔的背景。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教学中可以大力开发语文教学资源,以扩展学生智力发展的空间。

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学生有了比较广泛的知识材料,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语文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可以从两个发面入手: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资源。把过去认为是课外的内容引入课堂。可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师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补充。条件稍好的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制作课件,但这只是做上课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受它的限制什么都靠它;教师可以把报刊杂志、其他图书上有价的、对教学有帮助的影视作品作辅助教材,给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寻找与教材内容有结合点或延伸点的作品等进行比较参考。条件稍差的学校,需要教师寻找方法和条件来增加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可以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堂,因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

语文课程资源。其实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都可以运用这些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加强。[5]另一方面,抓好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活动,不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乏味的。如在上自读课时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入阅览室、图书馆阅读书刊等,《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这些语文教师都可以很好的利用,但应避免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语文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优化学生智力活动的过程。

2、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考试,使发展智力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

现行的语文考试可以说相对于以前的考试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千方百计的从形式上翻新,但标准化的答案,命题指南,考前集训等,却是对教师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阻碍。因为它以考试为唯一手段,以升学为唯一目的,是一种淘汰教育,使学生的身心都深感疲惫。升学率对一个教师来讲又同由多种经济利益挂钩,如奖金、工资等,升学率对一所学校来讲又意味着学校的名气,生源多或少,是否能成为名校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在学校与教师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徘徊。怎么考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围绕考试转的零部件了。所以人的激情、思想,还有感受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在一个个标准答案前丧失殆尽,把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简化在标准答案里,这就不得不引起人的思考。而政府职能部门怎样评价一所学校:升学率、高分率、名牌率。[6]社会评价也是如此,因为当前的人口压力、就业压力,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考进好的大学,将来毕业后能做一个“白领”更好是“金领”。正是由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决定了,政府职能部门如此评价学校,社会如此评价学校,学校就这样评价教师。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职评优、工资奖金挂钩、职务竞争上岗使教师对应试训练一刻也不能放松。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现状了。

二、解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现行语文教育中,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教师起着主导地位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身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下,不利因素对教学的干扰是不可抗拒的。作为语文教师,希望学生在将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能有一个立足之地,必须寻找到解决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途径。由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智力素养,提供学生智力发展的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

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7]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和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相区分,教师素质要的高低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影响。《学记》中有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8]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成功和人才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在渊博的文化知识中找到广泛的智力兴趣。《学记》指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9]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因为它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尽量学习,博览群书,提高对音乐、美术、电影等艺术修养,还可以养成对人物、事物的观察、研究,以便上课时可以和学生形成共同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自己获得广泛的智力兴趣,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库存。人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的道理。语文教师智力兴趣越广,知识储存越丰富,讲课就会得心应手,充满趣味,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发人深省,诱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

2、在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中提升教师的创造设计能力。语文教师应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全面且精湛,语文课在于它的特殊性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对语文学科除基础知识以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要熟悉,以及与语文课程相关或相邻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主要是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的知识,掌握它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安排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当语文教师具备这些条件后就可以在创造设计能力中得到提升,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不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目的,而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能力,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在教学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因材、因势地进行教学设计,《学记》指出:“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意思是教师要善于及时施教。“禁于未发之谓预”意思是教师应当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教学内容就能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减少学生学习的阻碍。

3、在敏捷的教育机智中筑起高超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可能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独有的。因为人心总是波动变化,教学环境总是千差万别,教师要成功地进行教育,就必须掌握这些瞬息万变的情况,对突发事件能功能迅速及时地采取措施。”[10]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几点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指出:“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这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同处于一个过程,它们又都以知识为基础,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而在实际教学中又不同形式地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与大纲相悖的事例。本文将从发展学生智力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zt587d0ve86wqu5roq73pebe0io3700lk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