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明显减少,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推迟,最终导致严重减产。`成虫能在水面下或水面游动,白天多栖息于稻株基部,在日落前1—开始陆续向上爬,啃食稻叶仅残留一层表层,呈透明状。
稻瘿蚊: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形成“大肚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
稻秆蝇:以幼虫钻入稻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心叶抽出后出现小孔或白斑点,被害叶尖变黄褐色,展叶后叶上有若干条细长并列的裂缝;被害幼穗变为畸形或成白穗。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稻叶蝉以成幼虫群集稻株茎秆上刺吸汁液,也可以叶片和穗部取食。被害叶片初呈白色斑点,后变成褐色斑点,严重时整叶干枯,形同“火烧”。
二.1.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
(1)按苗情,查卵量,定防治对象田。据当地测报站预报,在成虫盛发高峰后2—3天,按不同类型田水稻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查卵块密度。重点查长势旺盛、叶色嫩绿的田块,以确定防治对象田。各种类型田查2—3块,每块查一分地,当调查结果推算每亩有卵块30块以上时,定为全面施药田;不足30块的,定为“抓枯心团”防治田。
(2)查卵块发育进度,定施药日期。与上述查卵量的同时,从确定为全面施药防治的各类对象田中连根拔起带卵块的稻株50棵,集中移栽到便于观察的地方,每天下午检查卵块发育情况,统计50块卵中,已孵和卵粒全变黑的卵块(即将孵化)合计的比率,当累计占30%时,即表明田间同样情况的卵块,已有16%,即通常为“始盛孵”的指标。若决定要施两次药的,即可决定在翌日施第一次;若
决定只施一次药的,则还应继续观察。当50块卵已全部变黑或已孵化,则表明全代卵块盛孵高峰已到来,决定施药两次的应在翌日施第二次药;决定施一次药的,也应于翌日施药。至于抓枯心团,可于盛孵高峰后2—3天,当有青枯心苗少量出现时,应以青枯心苗所在处为中心1平方米的范围内施药。由于卵块孵化进度不一,隔几天要复查、补施药。 2.防白穗的“两查两定”:
(1)根据预报的盛孵期,查苗情,定施药日期。在当地测报站预报的盛孵期,经常检查当地各类型田的苗情,每类型田查2—3块,每块按对角线查5个点,每点5丛水稻(各点应距田基1.7米以上),每次分别记载大肚、破口和出穗的稻株数,计算各占调查总株数的比率。凡盛孵始期以前,出穗已超过80%的和盛孵末期大肚仍不足10%的类型田,不作为重点施药对象田。前者可不施药,后者可归入防止枯心苗处理。凡在盛孵期内,大肚已超过10%,抽穗不到80%的田块,均列为施药防止白穗的对象田。
(2)查水稻破口露穗情况,定施药日期。在上述防治对象田,每天或隔天检查一次,在盛孵期内,实行早破口的田块早施药,迟破口的田块迟施药,逐块落实施药日期。
三、如何确定害虫有迁飞习性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 种群数量长期具有季节性“突增”“突减”现象,并使上下两代间发生数量十分悬殊。
(2) 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种群具有“同期突发”现象。即大区域内同时突然发生。
(3) 种群在上下两代间的发育进度不符合。
(4) 成虫发生期间雌虫卵巢发育不连续现象。
(5) 在高空用高山网或飞机捕捉,海面航捕,可以捕到大量有季节性活动的虫源。
四、如何进行稻飞虱的田间采集调查?
本田从返青期开始至黄熟期结束,选各类稻田2块,采用平行多点跳跃法或随机分散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逢五逢十调查。
分蘖期每田调查25点,每点4丛,共100丛。
孕穗期至黄熟期,每田调查10-20点,每点查1-2丛,共20-40丛。
迁入期须增加调查次数和样点,以掌握迁入始期和第一次迁入期。
初期主要调查迁入量,可用目测法,其他时期用盘拍法,即统一用33cm-45cm 长方形白磁盘,内涂一层薄粘虫胶或煤油,置于稻丛下部,重拍稻株3次,使其落入盘内,计数虫种、虫型,结果折算成百从量。各次调查时,抽查并统计各龄若虫比例。
卵情调查,早稻在主害代成虫高峰期后调查一次,晚稻在主害代的前一代成虫高峰期调查一次,主害代成虫开始突增后13天左右在调查一次,可在上述定点田内取样,每田取10个样,每个样拔半丛稻,共5丛,或20个点,每点两株,计拔40株。逐株剥查,记载虫种、未孵化卵,被寄生卵、死卵及卵壳数,换算成百株和1hm2有效卵数。
五、试分析影响水稻迁飞性害虫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
(1)温度 水稻迁飞性害虫适温范围一般是20-30°C
(2)光照条件
(3)降水与湿度 如:春季低温多雨,越冬螟虫化蛹和羽化延迟,发生量减少。反之,春季温暖干燥,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提早,发生量增多。而稻飞虱在高湿多雨情况下对其发生有利。
(4)食物 分蘖期若和孕穗期如果与螟虫高峰期相吻合,则会大发生;孕穗期-开花期间对稻飞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为有利。
(5)天敌 天敌数量和种量越多,对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就越有利。
(6)田间管理制度及栽培制度
六、什么叫栽培治螟?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栽培治螟: 水稻螟害与虫口关系不大,而与水稻栽培情况关系密切,即在栽培上使水稻抗螟力最弱时期与螟虫发生期错开。
依据???
(1)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2)深水灌溉,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3)夏收灭茬,双季连作早稻收获时,二化螟羽化前,翻耕灌水,消灭稻茬中二化螟幼虫,降低后期虫源基数,控制二化螟为害。
七、试比较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生活习性的异同?
相同: 都以幼虫取食危害。
成虫都在夜间活动,都属于夜出性。 都以幼虫越冬。
都具有趋光习性和趋嫩性。 成虫飞翔能力读较强。
不相同:
越冬: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二化螟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及杂草上越冬;大螟多以老熟幼虫越冬,少数以3-4龄幼虫在稻桩及其他寄主上越冬。
食性:三化螟为单食性,只取食水稻;二化螟为杂食性,取食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大螟为杂食性,主要取食水稻、棉花等。
羽化时段:三化螟在夜间羽化;二化螟在夜晚羽化;大螟多在黄昏羽化。
产卵:三化螟产卵于植株上部2、3叶的叶尖部;二化螟卵多产于叶片的下半部叶背靠叶基部;大螟卵产于穗苞(即剑叶的叶鞘内),少数产于叶鞘内。
三化螟和二化螟危害茎秆的孔径较小,排出的粪便少,而大螟危害孔径较大,排出的粪便较多。
大螟多分布在田边危害,中央很少,而二化螟和三化螟在田边和中央均有分布。
八、试比较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活习性的异同?P67
(1)相同: 都有迁飞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