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本土化的实践与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本土化的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已经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缤纷绚丽、日新月异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适应性强、承受能力大和创造性高的新型人才为支柱。而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的接班人,要使他们将来能从容地面对新世纪,成为新世纪的成功者,我们的幼儿教育必须为他们奠定全面良好的素质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以往单一集体教育模式虽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集体观念,同伴关系和系统知识。但在促使幼儿自主发展、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开发每个幼儿潜能,为不同个性、不同发展速度、不同认知风格的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方面尤为不足,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培养跨世纪人才,我们不仅要研究集体教育,更要注重个别化教育的研究。

区角活动是个别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参照儿童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安排的一种渐进式学习途径,它能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让幼儿有机会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发现新知识,巩固已有的经验,并主动学习。而它的形式也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区角活动的教育,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但国外主要研究的是单纯的活动区教育,因为在他们的开放教室中几乎没有集体教育活动。国内虽然也有不少关于区角活动的研究,但由于区角活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教师对区角活动的理解和定位出现不同的观点,因而在实践活动中出现了多种做法,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大家都明显了解到:活动材料的提供是促进区角活动的开展达到其应有功效的关键。然而,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投放的材料花费了许多财力,这些美观、方便、省时、省力的现成材料对我们来说可是望尘莫及,像我们这样一所典型、经济非常落后的农村幼儿园根本是办不到的,而且幼儿园实际状况也不允许这样做。

为此,我们的老师想方设法收集一些废旧物品,不消耗资金的材料,从而发现到“本土化”材料对我们来说是最丰富的资源。那么,什么是“本土化”材料?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本乡本土的、当地所有的,既包括了本地所生产的,也包括本地居民家中所拥有的,又包括家乡所拥有的一切自然资源,并适合于区角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发展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材料。前阶段我们做了点尝试,但碰到了诸多问题:哪些才是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呢?该如何去收集“本土化”材料呢?又有哪些材料易于幼儿操作并有利于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呢?材料收集后教师又如何合理投放呢?该如何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呢?提供的材料是否切实可行?为什么有的幼儿能完成而有的幼儿完不成,问题出现在哪儿呢?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特拟订本课题。通过研究试图解决我园开展区角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构建适合农村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的模式。

研究农村中有利于幼儿发展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本土化”资源的合理选择。幼儿生活周围废旧材料、本乡本土所生产生长的资源、家乡一切自然资源中易于幼儿操作具有教育价值的材料的合理选择。

研究如何合理投放与使用“本土化”材料。考虑“本土化”材料与区角活动区域特点的关系;考虑材料投放的科学性、操作性、季节性、层次性;考虑材料与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之间的关系;考虑材料数量与幼儿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老师适时适度的指导等因素。

三、研究过程: (一)、合理选择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化”资源。

在农村,自然景色优美,四季特征鲜明,花草、树木、动物等特征典型。诸如高粱杆、麦管、玉米皮、豆类、花生壳、树叶、枝条、胶泥、贝壳、蛋壳、螺蛳壳、鹅卵石等自然材料随处可见,瓶子、盒子各种包装袋、旧窗纱、麻包等无毒废旧物品可信手捡来。为了充分挖掘与发挥这些自然资源的教育功能,首先,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收集农村生活中幼儿熟

1 / 4

悉的材料,如春天的树叶、花朵、竹笋壳;夏天的蝽壳、麦管、螺丝壳、玉米皮;秋天的稻草、棉花壳、落业、芦粟皮、高粱杆、橘子皮及各种豆类、种子;冬季的芦花、螃蟹壳等。其次,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百宝资料库,主要收集一些生活中无毒性的废旧物品如缝制衣服的边角料与小碎布、建筑装潢多余的小木块、木板、纸夹板、食品饮料盒、瓶瓶罐罐、生活中淘汰的草席、竹席、牙膏盒、旧挂历、门帘珠珠等。此外,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在他们的理解支持下,挖掘提供一些民间资源如:纺纱车、石磨、民间自制铁环、陀螺、稻草盖、草席等,使这些丰富多样的材料成为孩子们区角活动坚强的后盾,在活动中尽情地选用与操作,从而得到发展。

(二)、根据实际,科学创设活动区域,充分发挥各活动区效应,为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活动创设条件。

最初,我们按照过去的方法,以班级投放材料进行小区域活动。但由于园设备差、活动室空间小,在操作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与困难:活动中幼儿攻击性行为多、社会交往行为少、不主动参与活动比例高、老师投放材料盲目不均衡、老师对各区域特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够等等,为此,经过课题组反复分析与尝试,最后采用按教育领域目标和幼儿能力发展需要将整个幼儿园设置成若干个大区域如:建构区、智能区、生活区、运动区、表现区等,再在大区域中分隔出几个点如:智能区中分成计算角、语言角、科常角等;表现区分成音乐角、美工角等;运动区分成爬、钻、跳、走等区角,各区域之间由专门的老师负责实践,这样老师集中考虑一个区域的目标、材料以及孩子的发展层次等因素,实践操作性比较强,更利于课题研究的实践与研讨。而且,在活动开展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与材料的交互作用量增强了,与活动有关行为增进了,活动中大带小的活动,使孩子们合作性增强了,交往行为增多了,小班幼儿的独立行为提高了。在这自由自主的、轻松愉快的大空间里,孩子们更主动探索、勤于思考,更主动参与商讨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避免干扰、充分发挥活动区效应。

(三)、合理投放和使用“本土化”材料。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本土化”材料的投放应遵守以下原则:

1、材料投放应全面性、多样性。

我们的区角活动大致分成建构区、智能区、表现区、生活区、运动区等五大类。我们在材料投放时考虑均衡性,不突出强调某区角,也不忽略某区角。尽可能使各区角都拥有全面、多样的材料,例如:

生活区:主要是动手技能的活动,让幼儿参与手部小肌肉操作活动,目的是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增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如用麦管、旧门帘珠子串项链手链;用绒线学习编织;稻草编草席、竹丝编竹席;玩泥巴;搓玉米;喂豆豆;包粽子;搓稻草绳;卷袜子;辫辫子;扣纽扣;剥橘子等等。

智能区:主要让幼儿动手动脑,在观察、思考、尝试操作、比较和分析中发现新知识和积累经验,如分豆豆(筛选种子);种子发芽;有趣的树叶(区分树叶);稻草造房;调饮料;磨豆浆;学纺纱;蔬菜水果拼盘;麦管吹泡泡;串珠珠(排序)等等。

表现区:主要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本土化材料以及废旧物品进行创造表现,做做玩玩,从而获得一定的技能,并体验成功与活动愉悦的情感。如种子贴画;花布拼画;会变的橘子皮;小小芦叶船;小竹箫;布制沙包;果壳贴画等等。

建构区:是指幼儿凭借一定的材料,进行想象构造,具有极大的自主性、操作性和愉悦性。如用木块拼搭房子;瓶瓶罐罐叠东方明珠、高楼大厦;建筑用的木条接成高速公路;沙池中建造花园别墅;各种牙膏盒、香烟盒拼搭火车;做稻草人;堆雪人等等。

运动区:让幼儿利用一些自制体育玩具进行锻炼游戏,增强孩子的体质,发展动作,体验游戏玩耍的乐趣。如爬竹竿;推铁环;滚轮胎;踩高跷;转陀螺;走竹梯;钻木桶;爬竹席、草席;叠稻草盖;滚稻草盖;踩梅花桩;扔沙包;跳草绳;推小车等等。

在孩子们的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材料的丰富多样,既能使幼儿专注于整个角落活动,

2 / 4

又更能发挥孩子的自主性,使他们掌握更广泛的知识技能。而且,材料的全面多样不仅仅反映在各区域材料数量和种类上,还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A:一物多玩的材料(一种材料多种玩法)。

这种材料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材料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玩法。如豆类和种子类物品,可以在美工角粘贴美丽的图案,在生活区内让小班孩子喂豆豆(学习使用勺子)、中班孩子分豆豆(筛选种子);有趣的树叶在美工角拼贴金鱼、房子、设计成美丽的书签,在智能区让孩子学习分类、大小排序等。二是,一种材料在同一区域的多种玩法。如运动区中竹梯的玩法:钻竹梯、爬竹梯、跨竹梯、间隔走竹梯、扛竹梯、滑竹梯等多种方法。

B:多物一玩的材料(多种材料同一玩法)。如稻草、竹丝、绒线等都可以学习编织东西;小花布、各种豆类、种子、棉花、果壳、旧席子等都能粘贴、拼贴精美的图案。作品棉花贴画《小羊过桥》、种子贴画《我家门前》、果壳贴画《小蜗牛》《猫头鹰》、稻草贴画《小动物的家》、辣椒画《大太阳》、树叶贴画《海洋世界》、布贴画《可爱的家乡—崇明岛》、椰奶瓶拼贴画《美丽的海南岛》等,不仅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而且布置在幼儿园室内外墙面上,为我们的幼儿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可操作性。

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性学习。由于遗传、环境等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此,我们老师在材料提供上更多地思考为不同能力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使各种材料利于幼儿操作使用。第一,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材料。由于我们开展的是大区域性活动,每个区角总会有大、中、小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参与,于是,老师们在同一区域内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为每个年龄段孩子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材料,如生活区中剥橘子、绕绒线(给动物穿毛衣)、找朋友(袜子配对)等是小班幼儿的操作活动;用绒线辫辫子、用门帘珠子麦管串项链、搓玉米等是中班孩子的操作活动;搓草绳、磨豆浆、编草席、缝沙包等是大班幼儿尝试的操作活动。又如运动区中手推自制小车、套铁环、爬草席、钻木圈等是小班的运动;滚轮胎、间隔走竹梯、顶草盖等是比较适合中班孩子的运动;推铁环、转陀螺、爬竹竿、踩梅花桩等适合于大班哥哥姐姐尝试的运动。第二,为同一年龄不同发展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内容的选择和材料的投放上应有一定的难易差异,以适应不同

水平幼儿的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不搞一刀切,逐步把幼儿引向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如智能区中分豆豆(筛选种子)为例,我们提供的操作材料层次不同,对幼儿要求也不同。第一层次:筛选二种种子,筛选用具二种,种子的大小和用具的洞眼大小基本符合(目标是锻炼小手肌肉,手眼协调)。第二层次:筛选用具三种,种子种类也多一点(目标小步递进,加上规则和思考的要求)。第三层次:多种筛选用具,多种大小不一的种子(目测和要求更高)。每一层次对相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使他们在“跳一跳,摘果子”中获取经验、习得知识。

A、材料投放还应科学、合理,及时调整与补充。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学习类型主要分为二大类:一类是集体教学活动,一类是个别化学习形式,即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形式应当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也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因此,区角活动目标与集体教学活动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它是教学活动的补充或延伸。为此,我们必须围绕孩子的生活,围绕学习主题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本土化”材料,也就是说配合学习主题教学活动,配合季节认知活动,尽可能为孩子们创设主题背景下的学习性区角活动。例如春天结合主题“美丽的春天”让孩子们收集各种树叶、花朵,认识其名称、颜色、不同特征并学习分类;将绿绿的柳条编织成藤圈;在智能区的科常角饲养小蝌蚪,让孩子们观察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夏天,结合主题“夏天好热呀”将收集到的竹笋壳制作成扇子;采集的草编织成草帽;竹丝编成遮阳的竹;用花生壳、贝壳、沙子等粘贴出《夏天的海滩》等精美图案。秋天,用玉米叶制作成菊花;用棉花壳染成彩色串成项链、风铃; 用芦叶制作小船、风车;用各种种子、落叶做做玩玩等。冬天,用绒线学习编织;在下雪天堆雪人等。

3 / 4

虽然,“本土化”材料是一种开放性的材料、低结构的材料,它具有多功能、多效应、多样化的玩法,能够诱发幼儿自发性的探索性行为,但是如果让孩子反复使用相同的材料,会使幼儿厌倦、降低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材料的投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适时、适度、适量地调整与补充材料。

适时是指我们投放的材料在整个幼儿园三分之一的幼儿对该区域材料达到具体目标时才补充新材料。适度是指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即将实现的要求与开始探索的要求相互交叉,一般每周不超过3种。适量指每个大区域的各小区角内的材料、内容数量在5—6种之间,不能低于5种,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各区角之间的平衡,因为过少会出现“粥少僧多”的现象,太多会使多余的材料成为一种摆设、垃圾,从而浪费资源。同时,在动态投放材料时,我们还根据一物多玩的特点,使各区域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的局面,把各区域换下来的旧材料替换到其他区域中,真正作到“因材施教”,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中,开发发散性思维,积累新的经验。

B、细心观察,适时适度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无为的行为。

区角活动是孩子个体自发选择探索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幼儿自由程度较高,组织结构较松散,教师控制较低。随着对“本土化”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区角活动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但是,在活动中,我们仍经常碰到不近人意的情况:老师精心收集的材料,有的幼儿操作很好,而有的幼儿就是完不成,盲目地摆动、无意识玩耍,把材料搞得乱七八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课题组一次次研讨、不断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老师必须细心观察,以幼儿活动为中心,适时适度介入指导,及时有效地调整孩子无为的行为。

区角活动中,孩子与材料互动,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情况:即有意识探索操作和无意识地摆弄。当孩子处于前者时,我们不必要进行干预,只要给予赞许。而当孩子行为处于后者时,我们必须了解孩子当前的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如对其发问:“你准备干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吗?”“老师和你一起动脑试一试好吗?”等,例如,一次有个孩子拿着剪刀随意剪一只可乐瓶,指导老师看见后,有意拿起一只角色游戏用的花篮走过去对他说:“这可乐瓶能变成这只花篮,你相信吗?”说着,老师用最简单的方法做成了一只可乐瓶篮子,孩子好奇地望着老师,跃跃欲试,可又皱着眉说:“老师,我想做只灯笼,可不会做?”老师笑着问他:“灯笼是什么形状的?你用剪刀先试一试,我相信你能行的!”就这样,孩子开始动手了,老师也不时地在旁稍作点拨,不一会儿,一只灯笼在这孩子手中诞生了,虽然不太漂亮,但从孩子那喜悦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他那份成功后的自信与喜悦。

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材料是幼儿形成能力、积累经验的载体,它既是老师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与老师、与同伴、与环境互动的中介。老师在选择、投放、使用材料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需要,又要兼顾不同教育领域的性质及不同材料的使用方式乃至活动区域的操作特点,做到结构合理、安排有序,目标具体,投放适时、适度、适量,及时调整与补充,积极推进,从而使材料成为不说话的老师,以满足不同孩子成长的需要。

4 / 4

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本土化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本土化的实践与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已经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缤纷绚丽、日新月异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适应性强、承受能力大和创造性高的新型人才为支柱。而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的接班人,要使他们将来能从容地面对新世纪,成为新世纪的成功者,我们的幼儿教育必须为他们奠定全面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表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zn147j03e5ap1c1kzfj507xn0uyq600ql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