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衣
《释名 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 二、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 -----曲裾深yi
另:朱子深衣未必合于古制,但却是影响最广远的深衣体制。深衣制度根据的是朱子家礼。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三、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上衣,叫做“长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长度方面当时还没有定制。
是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
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为直裰,也称直身,主要流行于宋明,属于男装常服。
《明宫史》中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凡遇大事若过司房或秉笔私自下直房始穿此凡见尊长则不穿其色止有天青黒绿玄青不敢做大红者或亦开摆加衬衣而束本等带者。”
从上面看出直身加外摆,也有不加摆里面穿衬衣的。加内摆的是道袍(定陵道袍),因为宋明两代士人喜欢穿道服,所以道袍不是只有道士能穿。
宋代公服:展脚幞头、大袖襕衫及玉带。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
通裁类的衣服有:袍衫(圆领袍、缺骻)、阑衫、直缀(道袍)、褙子、比甲、水田衣等 括号里的是被包括进去的 然后这些衣服的样子、特点我们慢慢学吧 也就说形制的这三天 学的东西多了点 以后会发简单明了的知识..
一、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
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
曾三异《因话录》:“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里,或其中用緜者,以紫皂缘之,名曰貉袖。闻之起于御马院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著;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
唔,我也查了一下,所谓旋袄没有具体实物,只有文字记载,用于骑马方便,才穿的……
交领式的短袄:
交领式的长袄:
方领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