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体育教学既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和有利条件。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达出来的。而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能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教师的言行进行德育教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证明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自身的表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绪。如当教师示范出现失误时,不要掩饰,要勇于承认失误,重新示范;对待那
些组织纪律性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对待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则严格要求;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正确观念。教师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感染自己的学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沥练。同时,教师也能受到学生的尊重。
二、通过遵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它有如下几个方面:1、坚持每堂课的师生问好仪式,培养良好的习惯。2、课的开始提出本节课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目的性。3、严格队列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4、课后及时收拾器材整理场地,培养学生热爱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通过这些严格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品质。因此课堂常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教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1、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
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2、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守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知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补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跳“山羊”教学中,不少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不能完成任务,这时老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山羊”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应变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