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B. 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
C.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20.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源于( C )
A. 抗原 B. 树突状细胞 C. Th细胞 D. Tc细胞 二、名词解释
1.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
2. 抗原决定簇: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决定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 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4. 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和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5.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三、简答题
1. 简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并不成熟,这是适应抗原提呈细胞有效摄入抗原的需要。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有效的噬菌和溶菌作用。树突状细胞表达免疫球蛋白的Fc段受体和补体受体,这有助于对调解素微粒的摄入。它们仍旧表达特异性识别微生物类型的受体,这样它们就能大体上识别所有的抗原物质。这些受体包括识别甘露糖和含有原核DNA的其他碳水化合物或非甲醛化的CGP。由活化树突状细胞单细胞增殖抗体NLDC-145识别的DEC-205就是这种受体之一。树突状细胞还能有效捕获抗原,这就允许树突状细胞成为交叉刺激反应的中介。 2. 简述补体激活的途径
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替代途径 3、MBL激活途径 3. 简述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
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被膜下区、皮质区到髓质区的移行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胸腺细胞受到胸腺不同区域微环境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和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4. 简述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分为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盖尔和库姆斯将超敏反应分为下述4种类型: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抗原与抗体(通常是IgE类)在介质释放细胞上相互作用,使细胞上IgE的Fo受纤搭桥,引起细胞活化,细胞内颗粒的膜与胞形成管道,使一些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A(SPS-A)等释放。这些介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腺体分泌增多。根据这些活性物质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发生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药疹,食物引起的,花粉或尘埃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细胞上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由于补体、吞噬细胞或 K细胞的作用、细胞被破坏。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和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属于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它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毛细血管壁或组织中,激活补体或进一步招引白细胞而造成的。属于Ⅲ型的疾病有链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肾小球肾炎,等。阿尔图斯反应是一种局部的Ⅲ型超敏反应。在反复注射抗原(如、胰岛素)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为细胞介导免疫的一种病理表现。它是由 T细胞介导的。常见的类型是:化学药品(例如染料)与皮肤蛋白结合或改变其组成,成为抗原,能使 T细胞致敏。再次接触该抗原后,T 细胞便成为杀伤细胞或释放引起接触性皮炎。另一个类型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是由某些病原体作为抗原性刺激引起的,见于结核病、等。此外,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接种疫苗后的脑脊髓炎、某些自身免疫病等都属于此型(见图)。除上述 4种类型外,还有些学者提出Ⅴ型超敏反应(又称刺激型变态反应)。Ⅵ型超敏反应(又称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反应),甚至更多的类型。有些变应原(如青霉毒)也可在同一个体引起不同型的超敏反应同时出现。 四、论述题
假设机体首次接触一种蛋白质抗原(以“X蛋白”表示),试述其激活免疫系统并最终被清除的基本过程。
细胞免疫的全过程 抗原或带有不同I类MHC分子的外源细胞,在进入机体后,体内带有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分裂产生大量新的T细胞,其中Tc有杀伤力,使外源细胞破裂而死亡。Th细胞分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使Tc、 M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集中于外来细胞周围,将外来细胞彻底消灭。 在这一反应即将结束时,Ts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其他淋巴细胞的作用,终止免疫反应, 每次特异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 细胞免疫和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在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较易成功,这是因为两者的基因组是一样的,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也是一样的,2个个体都不排斥对方的器官。 免疫抑制:激素、放射线照射、药物(6-巯基嘌呤)等 环孢素(cyclosporin) 3、补体反应 补体(complement):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量在24000~400000,包括C1~C9、B因子、D因子,还有许多调节蛋白分子。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发的级链反应,最终产物
是攻膜复合体,使细菌等抗原外膜穿孔而死。 (1)经典途径:经C1、C4、C2而激活C3的活化方式。抗原-抗体复合物 (2)替代途径:绕过C1、C4、C2而直接激活C3的活化方式。酵母多糖。 补体反应过程 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攻膜阶段。 1、识别阶段:Ab-Ag结合后,Ig构型改变暴露其Fc上的补体结合部位,与C1q结合导致C1构型改变,生成C1脂酶。C1q可以识别IgM、IgG 2、活化阶段:C1—C4—C2—C3—C5 (C3b—BD—C3—C5) 3、攻膜阶段: C5—C6—C7—C8—C9 C56789—攻膜复合物,附着在靶细胞膜上,一方面使靶细胞膜裂解,另一方面,C9分子还形成一些横穿膜的水溶性小管道,水进入细胞,使细胞涨落死亡 生物学功能 (1)溶解靶细胞,C1~C9 抗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患 (2)促进吞噬过程 C3b、C4b (3)中和病毒和溶解病毒作用 C1、C2、C3、C4 .微生物侵入机体----> 生物雷达发现并锁定目标----> 计算机进行身份核实---->自体目标锁定结束 OR 异体目标----> 首轮发射T细胞歼灭异体目标----> 派遣白细胞打扫战场 ---->打完收工
作业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
1. 动物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D )
A. 淋巴结和脾脏 B. 胸腺、骨髓和禽类的法氏囊 C. 淋巴结和胸腺 D. 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2. 下列细胞中主要介导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B )
A. 中性粒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自然杀伤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3.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A ) A. 抗原 B. 半抗原 C. 丝裂原 D. 致热原 4. 导致输血反应的抗原属于( D )
A. 异嗜性抗原 B. 异种抗原 C. 同种异型抗原 D. 自身抗原 E. 独特型抗原 5. IgM、IgG、IgA、IgE和IgD的重链分别是(B )链
A. α、γ、δ、ε、μ B. μ、γ、α、ε、δ C. μ、γ、α、δ、ε D. μ、γ、ε、α、δ 6. Fab片段包括( C )
A. CH1、CH2、VL和CL B. VL、VH、CH2和CL C. CH1、VH、VL和CL D. VH、CL、CH3和CH1 7. 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C );以五聚体形式存在的Ig是( B );分泌到黏膜表面的Ig是( A );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E );作为成熟B细胞表面标志的Ig是( D )。
A. IgA B. IgM C. IgG D. IgD E. IgE 8. 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的Ig是( D )
A. IgE和IgD B. IgA和IgG C. IgM和IgA D. IgG和IgM E. IgM和IgE 9. 直接发挥溶菌作用的补体组分是(B )
A. C5b6789n B. C4b2b3b C. C4b2b D. C3bBb E. C5b678 10. 下列不属于细胞因子的是( C )
A. 白细胞介素 B. 干扰素 C. 选择素 D. 肿瘤坏死因子 E. 集落刺激因子 11. 能够提呈外源性蛋白质类抗原的分子是( A )
A. MHCⅠ分子 B. MHCⅡ分子 C. CD1 D. HLA-E 12. 活化的T细胞(C )
A. 只表达MHC Ⅰ类分子 B. 只表达MHC Ⅱ类分子 C. 同时表达MHC Ⅰ、Ⅱ类分子 D. 不表达MHC Ⅰ和Ⅱ类分子
13. T淋巴细胞表面负责将TCR识别抗原信号传递到胞内的分子是( B )
A. CD2 B. CD3 C. CD4 D. CD8 14. 按照TCR的构成不同,可以将T细胞分为(B )
A. αβ T细胞和γδ T细胞 B.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 Th细胞和Tc细胞 D. Th1和Th2细胞 15. 能够激活naive T细胞的APC是(C )
A. 巨噬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所有有核细胞 16. 利用结核菌素检测结合菌感染利用的原理是(D )
A. Ⅰ型超敏反应 B. Ⅱ型超敏反应 C. Ⅲ型超敏反应 D. Ⅳ型超敏反应 三、名词解释
1. 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淋巴干细胞向中枢淋巴器官归巢,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如皮肤,肠道粘膜和关节滑膜等炎症部位)迁移.
2. 抗原决定簇: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决定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 抗原结合价: 是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半抗原为单价抗原,表面常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决定基,能与多个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
4. ADCC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和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5. 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四、简答题
1. 简述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并接受教育选择的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在胚胎早期发育成熟,自出生开始不断萎缩退化,老年人的胸腺充斥着脂肪组织,被认为没有活性,发育早期摘除胸腺会带来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胸腺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的成熟,其上皮细胞富含多种类型抗原,为T细胞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微环境。 进入胸腺的CD4ˉCD8ˉ双阴性T细胞(double negative T cell)发育为CD4+ CD8+ 双阳性T细胞(double positive T cell)时发生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基因的重排,T细胞与上皮细胞的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抗原相遇,接受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识别能力,无MHC识别能力的的T细胞被清除,继而CD4或CD8单阳性T细胞(single positive T cell)与皮质髓质交界处的巨噬细胞(MΦ)和树突状细胞相遇,接受阴性选择,删除那些与自身抗原起反应的T细胞,获得免疫耐受性。上述过程可删除90%以上的胸腺细胞,保留下来的T细胞进入外周淋巴循环,称为初生T细胞(naive T cell),并在之后的免疫应答中进一步分化为效应T细胞(effect T cell)和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 2. 简述补体激活的途径
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替代途径 3、MBL激活途径 3. 简述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双重性。 4. 简述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规律:1、初次免疫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5-10d,抗体生成量少,抗体类别IgM>IgG
抗体维持时间短,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1-3d,抗体生成量多,抗体类别IgG>IgM,IgA,IgE, 抗体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2、顺序:IgM-IgG-IgA 五、论述题
以病毒感染为例,试述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基本过程。 抗病毒免疫
病毒在机体内增殖时,机体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而当病毒从细胞内释放以及形成病毒血症时,则以体液免疫为主。 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机体产生的抗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有两大类,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由病毒核蛋白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不能结合病毒表面抗原,无免疫保护作用。 中和抗体是由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包括IgG、IgA和IgM,它们中和病毒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体结合病毒并覆盖于病毒表面,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二是被特异性抗体封闭的病毒因不能吸附细胞而延长了在细胞外停留的时间,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分解。中和抗体只能在细胞外的体液中发挥作用,故主要作用是防止病毒继续感染细胞而造成的蔓延扩散。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病毒侵入细胞后,病毒编码的抗原表达于受感染的宿主细胞表面,此抗原不仅出现在感染细胞上,也出现于病毒诱导产生的肿瘤细胞表面。这些细胞表面的抗原可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异己,而被消灭。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主要由致敏淋巴细胞(Tc和TD)来执行,Tc能特异性地识别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发挥其细胞毒作用,破坏靶细胞;TD则在受到特异性抗原刺激后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动员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消灭病毒及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三、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细胞可在24h左右产生干扰素,随即发挥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作用无特异性,只要细胞内有干扰素的存在,任何病毒都会受到抑制。因此,干扰素对病毒传染起重要的防御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综上所述,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抵抗病毒感染均发挥作用,但有所侧重。故在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时,应采取同时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措施,通常用活疫苗作首次免疫可达到此目的。
作业题八
一、选择题
1.琼脂扩散试验属于(B )
A 凝集试验 B 沉淀试验 C 补体结合试验 D 中和试验 2.不构成非特异免疫的因素有(C )
A 皮肤屏障 B 吞噬作用 C 抗体 D 溶菌酶 3. ( B )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
A 骨髓 B 胸腺 C 淋巴结 D 脾脏 4.下列哪种不属于人工被动免疫(C )
A 注射免疫血清 B 注射康复动物血清 C 注射卵黄抗体 D 注射疫苗 5.中枢免疫器官包括(A )
A 骨髓 B 淋巴结 C 脾脏 D 扁桃体 6、下列哪种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C )
A 注射免疫血清 B 注射康复动物血清 C 注射卵黄抗体 D 注射疫苗 7、下列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的是( D )。
A 青霉素过敏 B荨麻疹 C 过敏性腹泻 D 输血反应 8、抗体上与Fc受体结合的部位在(B )。
A 恒定区 B可变区 C 细胞结合点 D 补体结合点 9、能单独破坏靶细胞的淋巴细胞为(B )。 A T细胞 B TH细胞 C K细胞 D B细胞 10、补体不具备(D )。
A 溶菌及溶细胞作用 B增强吞噬作用 C 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D 抗过敏作用 11、不属于体液免疫的变态反应是( A )。
A 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12、对动物注射免疫血清,属于(A )
A 人工被动免疫 B人工主动免疫 C 天然主动免疫 D 天然被动免疫 13、抗体上与抗原决定簇结合的部位在 (B )。 A 恒定区 B 可变区 C 细胞结合点 D 补体结合点 14、(A )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
A 骨髓 B 胸腺 C 淋巴结 D 腔上囊 15、下列CD分子中属于HIV受体的是(A )
A. CD4 B. CD21 C. CD8 D. CD3 16、主要参与提呈内源性蛋白质类抗原的分子是(A )
A. MHCⅠ分子 B. MHCⅡ分子 C. CD1 D. HLA-E 17、专职APC细胞(A )
A. 只表达MHC Ⅰ类分子 B. 只表达MHC Ⅱ类分子 C. 同时表达MHC Ⅰ、Ⅱ类分子 D. 不表达MHC Ⅰ和Ⅱ类分子 18、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主要为(C )。 A IgG B IgM C IgE D IgA
19、与二型变态反应无关的成分是(C )
A 抗体 B 补体 C 效应T细胞 D 单核吞噬细胞
20、IgM、IgG、IgA、IgE和IgD的重链分别是( B )链
A. α、γ、δ、ε、μ B. μ、γ、α、ε、δ C. μ、γ、α、δ、ε D. μ、γ、ε、α、δ 二、名词解释
1、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
2、抗原提呈细胞(APC):又称为辅佐。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 MHC分子复合物,而后将抗原肽呈递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的一类。
3、反应原性:对于特定能够产生免疫反应,则称其有反应原性。
4、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5、抗体(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三、简答题
1、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规律:1、初次免疫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5-10d,抗体生成量少,抗体类别IgM>IgG抗体维持时间短,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应答:抗体生成潜伏期:1-3d,抗体生成量多,抗体类别IgG>IgM,IgA,IgE, 抗体维持时间长,抗体亲和力高。2、顺序:IgM-IgG-IgA 2、简述补体的经典和旁路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是IC激活C1q,进而使C1r构象改变而活化。活化的C1r使C1s裂解,形成活化的C1复合物。该复合物使C4裂解成C4a和C4b,C4b使得C2裂解为C2a和C2b,并与C2a结合为C4b2a,就是的。C4b2a使C3裂解为C3a和C3b,并结合为C4b2a3b,形成CP的。该酶裂解C5,生成C5a和C5b,C5b和C6、C7生成C5b67,再和C8结合生成C5b678并嵌入的,继而C9插入生成环形孔道就是所谓的攻膜复合物,使靶细胞破裂死亡。
补体旁路途径(AP)活化时,C1、C2、C4不参与,而C3、C5~C9及B、D、P、H、I因子参与。用EGTA(乙二醇双α-氨基
乙基醚四乙酸)螯合样品中的Ca2+,可起封闭C1作用而阻断传统补体途径激活。加入可使B因子活化的兔红细胞(RE),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即导致RE溶血。补体活性与溶血程度呈正比关系,也以50%溶血(AP-H50)作为检测终点。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双重性。 4、简述外源性蛋白质抗原提呈过程。
APC摄取的外源性抗原在内体中降解成肽,与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合成)结合后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8+T。外源性抗原加工中需要Ii链和HLA-DM分子的参与。Ii链与MHCⅡ类分子的转运有关,并通过CLIP封闭MHCⅡ类分子的肽结合部位,阻止Ⅱ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HLA-DM分子促使CLIP从MHCⅡ类分子肽结合区解离,有利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5、I型超敏反应的组织损伤机制。
1.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IgE以其Fc段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eR结合。IgE一旦与靶细胞结合,机体即呈致敏状态,所以致敏阶段即指自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机体产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上的过程。2.激发阶段是指相应过敏原再次进入已致敏机体,与已经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性反应,促使靶细胞脱颗粒、合成或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并由此启动超敏反应的发生。当特异性抗原与靶细胞上两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即可能介导桥联反应。继而FcεR受体聚集,通过三种机制调控细胞脱颗粒过程:①FcεR聚集可激活甲基转移酶,使膜磷脂甲基化,从而激活钙通道。②FcεR聚集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促进细胞内贮存Ca2+释放入胞浆。③FcεR聚集可通过G蛋白的作用激活磷脂酶C,后者水解二磷酸磷脂酰肌醇为三磷酸肌醇(IP3)和甘油二酯(DG),使细胞内贮存Ca2+释放。上述过程引起胞内游离Ca2+升高,促进细胞脱颗粒。靶细胞表面IgE“桥联”是导致细胞激活并最后释放介质的关键。凡能使IgE受体桥联的任何一种刺激,均可作为活性介质释放的信号。细胞膜表面FcεR发生桥联后聚集,激活磷酯酰肌醇代谢途径使胞浆内Ca2+浓度升高,这是细胞脱颗粒的必要条件。3.生物活性物质的效应作用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都是由介质的生理效应直接引起的。至今已知参与超敏反应的活性介质有50种以上。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介质有两类,一类是在细胞颗粒内预先贮备的介质如组胺、激肽释放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另一类是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介质共同作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等。 四、论述题
T细胞能直接识别完整的抗原吗,为什么?B细胞呢?
T细胞可以(它可以被抗原刺激,把信息传递给B成效应B细胞) 。可以(它可以感应到抗原是否进入靶细胞,从而去激活靶细胞的) 。B细胞可以(它可以直接被抗原刺激,直接分化成效应B细胞) 。效应B细胞不可以(只能分泌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不能识别抗原) 。不可以。B细胞、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这是的基础。B细胞、T细胞都能直接和抗原结合,经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也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直接杀死抗原,必须使裂解,再通过体液免疫杀死抗原。
作业题九
一、选择题
1.最早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B )
A.英国 B.中国 C.美国 D.土耳其 2.下列哪一个是中枢淋巴器官( B )
A.扁桃体 B.法氏囊 C.哈德氏腺 D.脾脏 3.关于细胞因子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类型细胞产生 B.细胞因子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
C.细胞因子的作用专一型很强 D.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 4.抗体中与抗原结合有关的部位是(C )
A.重链的V区 B.轻链的V区 C.重链和轻链的V区 D.重链和轻链的C区 5.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D )
A.IgE B.IgD C.IgM D.IgG 6、能通过人和兔胎盘的Ig是( A )。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7、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C )。 A 、多糖 B、脂类 C、蛋白质 D、多肽
8、动物机体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是(C )。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9、在局部黏膜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Ig是(D )。 A、IgG B、血清型IgA C、IgM D、分泌型IgA 10.分子量最大的Ig是( C )
A.IgE B.IgD C.IgM D.IgG 11.抗体与补体结合的部位是(B )